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了解和分析重症烧伤患者早期深静脉置管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危险因素等,提出深静脉置管在烧伤救治中是否弊大于利这一问题,为烧伤患者置管的选择及管理并最终达到降低感染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行深静脉置管输液重症烧伤患者,查阅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烧伤面积、置管位置、置管时间、烧伤原因、受伤至入院时间、烧伤至置管时间(含院外)、住院天数、培养结果(标本包括血、导管尖端、导管血)等。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将所收集病历的流行病学及病原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行相关检验分析筛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早期重症烧伤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将收集发生CRBSI的患者按条件筛选并分为烧伤24小时内置管组与烧伤24小时后置管组,比较两组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烧伤患者置管输液病历资料434例,男性297例,女性137例;平均年龄37.3±21.9岁,其中年龄最大77岁,最小2岁;平均体重39.9±17.3kg;平均住院时间为27.5±11.3天,其中最长68天,最短21天;烧伤至置管时间平均为9.5±6.1小时。其中CRBSI组131例,无CRBSI组303例,感染率30%。2.发生血行感染例数131例,其中两种细菌12例,三种细菌2例。共计147株致病菌,其中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31株,表皮葡萄球菌6株。革兰阴性菌:鲍曼不动杆菌46株,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22株,肺炎克雷伯杆菌12株,大肠杆菌(E.coli)15株,肠阴沟杆菌7株,肠球菌3株。真菌:酵母样菌2株,其他3株。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CRAb)两类主要多重耐药菌分别为21例、34例,且发现两菌种检出率呈上升趋势。3.平均烧伤面积47.4±12.2%最大烧伤面积99%,最小烧伤面积28%,烧伤面积<50%组102例,≥50%组332例。4.置管位置:分为股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分别为:265例、84例、85例,其中股静脉出现血流感染103例,颈内静脉13例,锁骨下15例。5.平均置管时间13.1±4.8天,最短3天,最长31天,且置管时间最长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血行感染。6.经检验分析得出烧伤面积≥50%、股静脉置管、置管时间>14、中重度吸入性损伤与烧伤患者发生CRBSI关联显著(P<0.05),与性别、年龄、住院时间、体重无显著相关(P>0.0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烧伤面积≥50%、股静脉置管、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置管时间>14天是烧伤患者深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8.烧伤患者24小时内置管组与24小时后置管组血行感染数行卡方检验(P=0.031),差异显著。结论:1.我院烧伤科深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30%。2.我院烧伤科深静脉置管患者血流感染的检出菌种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31.29%,其中CRAb占73.91%)、金黄色葡萄球菌(19.08%,其中MRSA占67.74%)、铜绿假单胞菌(19.97%)、大肠埃希菌(10.20%)、肺炎克雷伯杆菌(8.16%)、阴沟肠杆菌(4.76%)、表皮葡萄球菌(4.08%)、肠球菌(2.04%)、酵母样菌(1.36%)、其他(2.04%),其中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CRAb)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两种多重耐药菌最常见,且检出率呈上升趋势。3.烧伤面积≥50%、股静脉置管、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置管时间>14天是烧伤患者深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4.烧伤患者24小时内置管组血行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24小时后置管组。5.烧伤患者尽可能选择外周静脉补液,避免股静脉置管。应在烧伤24小时后行深静脉置管,置管时间不应超过14天,出现CRBSI无明确培养结果时应选用对革兰阴性菌敏感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