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质资源基础狭窄已经成为我国玉米育种取得突破的限制因素,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创新研究是解决玉米种质基础狭窄问题的唯一途径。研究群体的品质改良,对拓展我国玉米种质基础及改善品质含量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应用混合选择与近红外相结合的方法,以高淀粉、高蛋白质为目标,分别对豫综5号玉米群体进行了4轮和3轮的选择,然后对改良群体淀粉和蛋白质改良效果,以及群体的配合力进行了评价研究,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进一步维护校正了近红外反射光谱测定淀粉、蛋白质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轮次改良群体籽粒品质测定结果表明,淀粉群体经过4轮选择后,淀粉含量从69.39%提高到72.31%,共提高了2.92%,平均每轮提高0.73%;蛋白群体经过3轮选择后,蛋白质含量从11.29%提高到12.04%,共提高了0.75%,平均每轮提高0.25%。说明应用混合选择与近红外相结合的方法,对玉米群体淀粉和蛋白质的品质改良是有效的。2.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籽粒淀粉含量与蛋白质、赖氨酸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赖氨酸含量与蛋白含量之间达到极显著的正相关;而脂肪含量与淀粉含量存在较低的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存在正相关,与赖氨酸达极显著的正相关。4个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之间存在正或负的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兼顾品质与产量的共同提高。3.对群体配合力测定结果表明,在多数品质和产量性状上,亲本的GCA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个别品质性状和产量的SCA在群体和测验种的组合间存在显著差异,淀粉群中组合10的粗淀粉含量为最大值72.23%;蛋白群中组合26不仅蛋白质含量最高,达到11.91%,SCA效应为正值,而且单株产量的SCA效应极显著,具有较高的潜在利用价值。4.果穗不同部位的品质含量分析表明,同一群体不同果穗部位的品质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类型群体不同果穗部位的品质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淀粉改良群体C4果穗上部、中部、下部的蛋白质、赖氨酸依次增高,淀粉是中部最高,其次是上部,下部最低,脂肪含量则高低依次为下部、上部和中部。蛋白质改良群体M3果穗上部、中部、下部的蛋白质、赖氨酸含量与C4群体相同,淀粉含量则是上部最高,其次中部,下部最低,脂肪含量是中部最高,其次上部,下部最低。5.不同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和谱区范围,影响了定量分析模型建立的质量。采用偏最小乘法(PLS)分析法,原有的近红外反射光谱测定完整籽粒的淀粉、蛋白质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进行了维护校正和外部验证。光谱预处理结果表明,淀粉和蛋白质分别以一阶导数、一阶导数+SLS光谱预处理效果较好,模型的交叉验证决定系数为67.10%(淀粉含量)~90.15%(蛋白质含量);交叉验证均方差分别为1.06、0.36。分别利用60个和45个玉米杂交组合对上述2个模型的实际预测值效果进行评价,外部验证结果表明,校正后淀粉含量预测值与化学值的相关系数为0.76,仍需要进一步维护校正。而蛋白质含量预测值与化学值的相关系数为0.92,可以替代常规化学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