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比较两种不同剂量的临床常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甲强龙)对0.4%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第一部分:不同剂量的地塞米松对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1、研究对象:试验组:择期上肢骨折手术患者100例,22~67周岁,ASA分级Ⅰ~Ⅱ级,体重48~89kg,体重指数(BMI)22~26 kg/m2。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5组(n=20):A组为腋路给予0.4%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0.2mg/kg混合液40ml,静脉注射生理盐水(NS)1ml;B组:腋路给予0.4%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0.15mg/kg混合液40ml,静脉注射生理盐水(NS)1ml;C组:腋路给予0.4%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0.1mg/kg混合液40ml,静脉注射生理盐水(NS)1ml;D组:腋路给予0.4%罗哌卡因40ml,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ml;E组:腋路给予0.4%罗哌卡因40ml,静脉注射生理盐水(NS)1ml。2、麻醉方法:选择手腋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上下2mm左右为穿刺点,应用神经刺激器进行针尖定位,待有相应神经刺激症状时固定穿刺针,确认回吸无血液,缓慢推注麻醉药物,共计40ml。轻柔操作,避免周围神经血管损伤,密切观察病人神志反应及有无异常感觉。阻滞操作完成40min后开始手术。用消毒后自制钝性针头测定机械痛觉变化,观察记录加入不同剂量的地塞米松在0.4%罗哌卡因臂丛腋路神经阻滞中机械痛觉阻滞起效时间,充分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感觉恢复时间及完全恢复时间,记录麻醉评定效果,患者满意度和手术医生满意度,记录5组术后24小时不良反应(如嗜睡、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第二部分:不同剂量的甲强龙对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影响1、研究对象:试验组:择期上肢骨折手术患者100例22~67周岁,asa分级Ⅰ~Ⅱ级,体重48~89kg,体重指数(bmi)22~26kg/m2。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5组(n=20)。a组:腋路给予0.4%罗哌卡因复合甲强龙1mg/kg混合液40ml,静脉注射生理盐水(ns)1ml;b组:腋路给予0.4%罗哌卡因复合甲强龙0.75mg/kg混合液40ml,静脉注射生理盐水(ns)1ml;c组:腋路给予0.4%罗哌卡因复合甲强龙0.5mg/kg混合液40ml,静脉注射生理盐水(ns)1ml;d组:腋路给予0.4%罗哌卡因40ml,静脉注射甲强龙0.75mg/kg(稀释至1ml);e组:腋路给予0.4%罗哌卡因40ml,静脉注射生理盐水(ns)1ml。2、麻醉方法:选择手腋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上下2mm左右为穿刺点,应用神经刺激器进行针尖定位,待有相应神经刺激症状时固定穿刺针,确认回吸无血液,缓慢推注麻醉药物,共计40ml。轻柔操作,避免周围神经血管损伤,密切观察病人神志反应及有无异常感觉。阻滞操作完成40min后开始手术。用消毒后自制钝性针头测定机械痛觉变化,观察记录加入不同剂量的甲强龙在0.4%罗哌卡因臂丛腋路神经阻滞中的机械痛觉阻滞起效时间,充分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感觉恢复时间及完全恢复时间,记录麻醉评定效果,患者满意度和手术医生满意度,记录5组术后24小时不良反应(如嗜睡、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结果:1.地塞米松相关研究组中,a组与c组相比阻滞起效时间短,阻滞时间长,临床麻醉效果好。b组与c组相比阻滞起效时间短,阻滞维持时间长,临床麻醉效果好。a组与b组相比各指标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腋路地塞米松复合0.4%罗哌卡因组与静脉地塞米松组相比阻滞麻醉起效时间缩短,阻滞时间延长,临床麻醉效果提高。地塞米松复合局麻药组的神经阻滞评价监测指标均明显优于静脉给药组,d组与e组相比阻滞起效时间短,阻滞时间长,临床麻醉效果好。2.甲强龙相关研究组中,三种不同剂量甲强龙复合0.4%罗哌卡因腋路臂丛麻醉研究组与甲强龙静脉给药组相比,机械痛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缩短,阻滞时间延长,临床麻醉效果提高。a组、b组、c组两两相比机械痛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维持时间,临床麻醉效果评价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D组与E组相比,阻滞起效时间短,阻滞维持时间长,临床麻醉效果好。结论:1、0.4%罗哌卡因腋路臂丛阻滞中,局麻药复合加入一定剂量地塞米松与静脉给予地塞米松相比可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阻滞维持时间,提高临床麻醉满意度。同时,臂丛阻滞麻醉效果与地塞米松剂量无明显线性相关。本研究认为0.15mg/kg地塞米松复合0.4%罗哌卡因进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与其他剂量地塞米松组相比阻滞效果最佳,在临床工作中推荐使用。2、0.4%罗哌卡因复合一定剂量甲强龙作为局麻药进行腋路臂丛阻滞与静脉给予甲强龙相比,阻滞起效时间短,维持时间长,临床麻醉满意度提高。不同剂量甲强龙复合0.4%罗哌卡因进行腋路臂丛阻滞,阻滞评价指标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