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库是水利设施的一种,水库的兴建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水库移民。中国是水库移民最多的国家之一。水库移民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这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水库淹没线线上剩余耕地是移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耕地质量的好坏,与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密切相关。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保障移民拥有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进行耕地质量评价是线上移民安置的重要环节,对移民安置任务的确定有重要影响。通过中国水库移民的历史实践证明,以土为本的大农业安置方式是传统安置模式中效果相对较好的一种。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移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调整工作是移民生产安置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关系到安置区居民和移民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问题。大农业安置以种植业为主,以土地为依托,重点是落实可征用土地面积,只有这样,才能将大农业安置规划落到实处,并具有可操作性。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农业安置方式的优势和弊端:优势是保障了农村移民基本需求,有利于农村移民的生产和生活适应性;弊端是这种安置方式实施难度大,工作量大且效率低,还容易造成移民与安置区内原居之民间的利益冲突。大岗山水电站淹没影响区位于典型峡谷地带,漫滩及河谷区域耕地质量好且相对数量多,高海拔山地耕地质量较差,两者反差很大。大岗山水电站建设征地范围内多是河谷区域,建设征地范围外剩余资源多位于高海拔山地,因此当一个村民小组的大部分河谷区域质量好的耕地被淹没后,建设征地范围外剩余的小部分高海拔山地(以质量差的耕地为多),即使其数量达到当地人均耕地的平均水平,由于其难以改造,也不足以保证剩余人口的原有生产、生活水平,所以必须进行生产安置,计入生产安置人口;或者剩余土地资源有质量保障,但数量太少,安置移民后不足以维持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其基本生活条件如基础设施等的恢复也十分困难或成本太高等因素影响,也应把这部分人计入生产安置人口。本研究以大岗山水电站淹没线上剩余的77块耕地为例,对线上剩余耕地质量评价及其对移民生产安置任务与搬迁安置任务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借鉴农用地分等定级理论和方法,计算耕地质量折算系数,以评价建设征地范围外剩余资源数量和质量。用线上剩余耕地的调查面积乘以耕地质量折算系数,得到各地块的质量折算面积。研究结果表明,线上剩余耕地质量主要受海拔、耕地类型、坡度和土壤类型的影响。线上剩余耕地质量评价前后移民生产安置任务分别为2569人和3187人,进行线上剩余耕地质量评价后,大岗山水电站淹没影响区的移民生产安置任务增加了24.06%。线上剩余耕地质量评价前后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分别为2659人和3276人,进行线上剩余耕地质量评价后,大岗山水电站淹没影响区的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增加了23.20%。从移民搬迁安置任务的变化幅度来看,与移民生产安置任务基本一致,原因是生产安置需要搬迁的人口是搬迁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线上剩余耕地质量评价,能更科学合理的确定移民生产安置任务与搬迁安置任务,对移民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