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对马克思的主体思想作一简要梳理,厘清马克思对人的主体思想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作用的认识,并简要分析其早期主体思想对其唯物史观的影响。在马克思早期的主体思想中,始终体现着马克思对人的关注,对人的本质的追寻,对人的主体作用的探讨,对人的彻底解放之路的求索,对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理想状态的向往。自青年时代,马克思开始注重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大学期间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主体思想。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通过原子的偏斜运动彰显人的“自由”或“自我意识”,揭示原子中蕴含的主体的冲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自由性,也就是自我意识。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具有“自我意识”的特征,自我意识就是人的主体能动性,是一种绝对力量,一种真正的主体。该时期马克思的主体思想具有一种纯理论的特点,是一种纯理性的思辨,是马克思主体思想发展的第一阶段。《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深受康德的自由学说和黑格尔的国家学说的影响,其思想逐步转向社会政治和国家层面,注重研究国家与法、社会与个人、法与自由的关系。此时,“自由”和“理性”成为他关于人的“主体思想”的焦点。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是“类存在物”和“社会的人”的观点,并第一次指明了“现实的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社会特质”。随着马克思的注意力逐步转向社会现实,他认识到:现实社会中人的主体并没有按着历史理性的方式和轨迹存在并发展,相反地,处于一种“异化”的状态。通过对政治异化和劳动异化的分析,马克思发现人在现实、市民社会和国家三种状态中都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在市民社会中现实的人表现为非人的状态;在国家中存在的人又不是现实的人;而在现实的劳动中的人,他自己、他的劳动成果、劳动过程、类本质和人际关系都处于异化的状态。总之,对本质异化现象的研究,为马克思寻找人的全面解放、自由和谐发展之路探寻到一个新的理论方向。马克思早期对人的主体思想的研究,为其唯物史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通过对人的主体作用的深入研究,将研究的视角逐渐地转向现实中的人,确认了人在历史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创立了唯物史观。因此,我们就有理由认为,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关于人的主体思想的论述,为其唯物史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