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早期主体思想探微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ye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对马克思的主体思想作一简要梳理,厘清马克思对人的主体思想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作用的认识,并简要分析其早期主体思想对其唯物史观的影响。在马克思早期的主体思想中,始终体现着马克思对人的关注,对人的本质的追寻,对人的主体作用的探讨,对人的彻底解放之路的求索,对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理想状态的向往。自青年时代,马克思开始注重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大学期间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主体思想。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通过原子的偏斜运动彰显人的“自由”或“自我意识”,揭示原子中蕴含的主体的冲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自由性,也就是自我意识。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具有“自我意识”的特征,自我意识就是人的主体能动性,是一种绝对力量,一种真正的主体。该时期马克思的主体思想具有一种纯理论的特点,是一种纯理性的思辨,是马克思主体思想发展的第一阶段。《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深受康德的自由学说和黑格尔的国家学说的影响,其思想逐步转向社会政治和国家层面,注重研究国家与法、社会与个人、法与自由的关系。此时,“自由”和“理性”成为他关于人的“主体思想”的焦点。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是“类存在物”和“社会的人”的观点,并第一次指明了“现实的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社会特质”。随着马克思的注意力逐步转向社会现实,他认识到:现实社会中人的主体并没有按着历史理性的方式和轨迹存在并发展,相反地,处于一种“异化”的状态。通过对政治异化和劳动异化的分析,马克思发现人在现实、市民社会和国家三种状态中都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在市民社会中现实的人表现为非人的状态;在国家中存在的人又不是现实的人;而在现实的劳动中的人,他自己、他的劳动成果、劳动过程、类本质和人际关系都处于异化的状态。总之,对本质异化现象的研究,为马克思寻找人的全面解放、自由和谐发展之路探寻到一个新的理论方向。马克思早期对人的主体思想的研究,为其唯物史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通过对人的主体作用的深入研究,将研究的视角逐渐地转向现实中的人,确认了人在历史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创立了唯物史观。因此,我们就有理由认为,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关于人的主体思想的论述,为其唯物史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的开端。
其他文献
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企业重组的工具,自引进我国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了众多的非议,而争议的焦点便是MBO的定价问题。本文主要就我国MBO资产定价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
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丰硕成果无不渗透着邓小平的汗水与智慧。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社会实践,任何实践的实施都必然受某种思维方式影响与制约。思维方式贯穿于实践的全过程,是实
本文分析了煤炭行业在加固赌税以及密闭充填方面的缺陷和需求,并提出了今后化学灌浆在煤炭行业的发展方向,最后分析了化学灌浆对整个行业产生的效益。
通过对国外健身计划综述比较研究,得出各国政府都很重视增强国民体质的研究工作,并关注体育与社会活动的联系。各国制订的健身计划目的明确,都是服从于本国政治、经济在不同时期
《红字》是19世纪美国作家霍桑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17世纪新英格兰在北美清教徒殖民统治下的悲惨情况,展现了政教合一的殖民统治对当时女性的迫害。文章主要分析了
<正> 作文考试是语文考试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大量事实表明:要全面而准确地检验考生的语文水平,就不能没有作文考试。因为通过一篇作文,特别是一篇限时完卷的考场作文
本文分析了摩托车发动机气缸套-活塞环摩擦副的磨损特点,探讨其磨损的机理。通过平台珩磨网纹技术等的应用,实现了控制、减少摩擦及磨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