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半世纪的中国历史,既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奋起振兴的历史,又是中华文化浴火重生,选择革新的历史。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从封建的农业社会转化为现代的工业社会,中华文化也从农业文明的文化经过更新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而转化为现代文化。在这一曲折艰难的过程中,文化选择是自始至终的主要任务,而坚持民族主体性,则是完成文化选择的前提。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期间,中华民族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从器物文化到制度文化,最后到精神文化的过程。五四运动后,在文化选择上围绕“古今中外”这个核心问题,形成了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种路向。自由主义的正确之处在于较好地把握了文化的时代性,失误之处在于它脱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中国的现实国情,因此其失败是必然的。文化保守主义反映的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的自恋心态,它的正确之处在于坚持了民族主体性,其错误在于对文化的时代性认识不足,没有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文化选择,这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又适应了文化进步的时代性。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相结合,把学习外国文化与继承民族文化相结合,使其在革命建设的实践中焕发出迷人的魅力。不论是开辟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贯穿其中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实事求是。“猫论”、“摸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既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话语,充分说明了传统文化正在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