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8~9月以及2004年3月和2005年1月,在通河县龙口林场采用机械布点法随机设置样线,夏季共设235个样方,其中原麝利用样方55个,冬季共设220个样方,其中原麝利用样方89个,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Chi-square)检验,分别对夏冬两季原麝生境的选择进行研究,并判断其首要影响因子。采用判别分析对原麝夏冬两季生境选择的分离进行分析。同时进行原麝卧息地生境选择研究。结果表明: 夏季原麝偏好利用针阔混交林,避免杂木林;倾向于选择离水源近(<1000m)、远离人为干扰(>2000m)的上坡位;一般喜欢有石砬子的山坡。对原麝利用样方和非利用样方进行比较,发现原麝生境具有海拔高、郁闭度小、食物丰富和坡度陡等特征,对坡向、隐蔽度、灌丛盖度、草本密度和倒木因子选择性不强。对各种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73.297%,可以较好地反映原麝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原麝夏季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食物因子、植被因子、干扰因子、隐蔽度因子、地理因子和倒木因子。食物因子为原麝夏季生境选择的首要影响因子。 冬季原麝偏好利用针阔混交林,随机利用阔叶林;倾向于选择坡度较陡的半阴半阳坡和阴坡,以上坡位石砬子生境为主;距人为干扰距离远(>2000m),距水源距离<2000m。与非利用生境相比,冬季原麝利用样方具有海拔高、乔木密度小、灌丛盖度小、雪浅、隐蔽度高、食物丰富和坡度陡等特征,对倒木因子选择性不大。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71.351%,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冬季原麝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地表因子、植被因子、食物因子、空间因子、干扰因子和雪深因子,地表因子为原麝冬季生境选择的首要影响因子。 原麝夏冬季生境选择的分离主要表现在海拔因子、坡向和距水源距离上。夏季原麝倾向于选择海拔高、距水源距离近(<1000m)的地方,对坡向无选择性,冬季则喜欢选择阴坡和半阴半阳坡,对水源要求较低(<2000m),在灌丛盖度、隐蔽度、食物丰富度和倒木因子的选择上未表现出分离差异。 对原麝24个卧息地进行生境分析,其中13个位于雪地上,11个位于岩石或红松倒木下。与取食地相比,原麝一般选择雪被覆盖度浅、坡度较平缓的地方卧息,乔木密度和食物丰富度较低。白天原麝主要在巨大的岩石凹进处或红松倒木下,卧息地深平均在57.27cm,宽平均为90.91cm,高平均值为54.64cm,其中变动范围最大的是卧息地宽,最小的是卧息地高。一般选择隐蔽度高、坡度缓的阳坡,以针阔混交林为主,食物丰富度较低。夜间卧息主要在取食地红松下,卧长、卧宽、卧深平均值分别为49.15cm、37.77cm和7.46cm。与白天卧息地相比,具有坡度陡、雪覆盖浅、食物丰富等特征,但隐蔽度不高,以半阴半阳坡的针阔混交林最多,避免阔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