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从20份青藏高原鼠兔肠内容物中分离了 607株细菌,鉴定为19个属。其中,166株细菌使用现有的方法无法鉴定到种。16S rDNA全长序列(1,500 bp)分析结果表明有59株细菌可能是新的种,属于7个菌属,包括节杆菌属、芽孢杆菌属、鲍特氏菌属、微杆菌属、奈瑟氏菌属、类芽孢杆菌属和红球菌属。其中有5株细菌可鉴定为奈瑟氏菌属的两个新种,编号分别为10009,1001 1,10022T和10010,10023T。通过分子生物学分析、形态学观察、培养特性及革兰染色、16S rRNA序列进化分析、rplF基因序列进化分析、核糖体蛋白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rMLST)和core基因进化分析(cgMLST)、脂肪酸测定、生化分析、基因组杂交,最终确定这五株细菌为奈瑟氏菌属的两个新种,建议命名为魏曦奈瑟氏菌(Neisseria weixii sp.nov)(10009,1001 1,10022T)和陈文贵奈瑟氏菌(Neisseria chenwenguii sp.nov)(10010,10023T)。在哥伦比亚血平板上,37℃、5%CO2条件下培养36-48小时,魏曦奈瑟氏菌形成乳白色、湿润、边缘规则、圆形隆起、透明度低、直径约1-1.2mm的单菌落。魏曦奈瑟氏菌革兰染色阴性,菌体呈单个或双球状排列,电镜下观察呈典型的球形或双球形,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透射电镜下,魏曦奈瑟氏菌直径约0.6-0.9um。魏曦奈瑟氏菌在22℃、30℃、37℃、42℃培养时生长,在4℃、15℃培养时不生长,在哥伦比亚血平板、营养琼脂、脑心平板、脑心羊血平板、巧克力平板上均生长,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在需氧和5%CO2气体条件下生长良好。脂肪酸测定显示:魏曦奈瑟氏菌的主要脂肪酸是C16:0和C16:1ω7c/16:1ω6c,其主要脂肪酸种类和含量与其近缘菌种存在明显的差异,如魏曦奈瑟氏菌不含有C18:2ω6,9c/C18:0 antei,而其近缘株含有此类脂肪酸。生化实验显示魏曦奈瑟氏菌的氧化酶为阳性,在API NH实验中可以发酵蔗糖、葡萄糖、麦芽糖。16S rRNA基因进化分析、rplF基因进化分析、核糖体蛋白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rMLST)和core基因进化分析(cgMLST)结果显示:魏曦奈瑟氏菌在多个进化树上均处于独立的进化分支上。基因组完成图测序和相关毒力基因序列分析显示:魏曦奈瑟氏菌基因组完成图全长2,511,904bp,GC含量为49.22%;其毒力因子主要有LPS、Capsule、Mtr CDE、KatA、LOS,提示魏曦奈瑟氏菌可能具有致病性。通过与GenBank中奈瑟氏菌属其他已知奈瑟氏菌种进行在线基因组杂交发现:魏曦奈瑟氏菌与奈瑟氏菌属中其他已知菌种的相似性较低,DDH 杂交值为 18.69%-43.3%。在哥伦比亚血平板上,37℃、59%CO2条件下培养36-48小时,陈文贵奈瑟氏菌形成灰绿色、湿润、边缘规则、圆形隆起、直径约0.6-1.0mm的单菌落。陈文贵奈瑟氏菌革兰染色为阴性,菌体呈单个或双球状排列,电镜下观察呈典型的球形或双球形,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透射电镜下,直径约0.2-0.9um。陈文贵奈瑟氏菌在22℃、30℃、37℃、40℃培养时生长,在4℃、15℃、42℃培养时不生长,在哥伦比亚血平板、营养琼脂、脑心平板、脑心羊血平板、巧克力平板上均生长,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在需氧和5%CO2气体条件下生长良好。脂肪酸测定显示:陈文贵奈瑟氏菌的主要脂肪酸是C16:0和C16:1ω7c/16:1ω6c,主要脂肪酸种类和含量与其近缘奈瑟氏菌种存在明显的差异,如陈文贵奈瑟氏菌不含有C16:1ω7c and/or iso-15:0 2-OH,而其近缘株含有此类脂肪酸,且该类脂肪酸为其近缘株的主要脂肪酸;与近缘株相比,陈文贵奈瑟氏菌所特有的脂肪酸是C18:2ω6,9c/C18:0 antei。生化实验显示陈文贵奈瑟氏菌的氧化酶为阳性,在API NH实验中可以发酵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16S rRNA基因进化分析、rplF基因进化分析、核糖体蛋白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rMLST)和core基因进化分析(cgMLST)结果显示:陈文贵奈瑟氏菌在多个进化树上均处于独立的进化分支上。全基因组完成图测序和相关毒力基因分析显示:陈文贵奈瑟氏菌基因组完成图全长2,496,444bp,GC含量为54.029%;毒力因子主要有LPS、Capsule、Mtr CDE、KatA、LOS,提示陈文贵奈瑟氏菌可能具有致病性。通过与GenBank中奈瑟氏菌属其他已知奈瑟氏菌种进行在线基因组杂交发现:陈文贵奈瑟氏菌与奈瑟氏菌属中其他已知菌种的相似性较低,DDH杂交值 18.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