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烟叶组织结构发育、化学成分及产质量的影响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wa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处理,对烟叶组织结构发育及烤后烟叶质量的影响。以粤烟98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置6个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组合的处理,分别于叶长30 cm、定长、成熟时采集中上部新鲜叶片,对烟叶生长发育过程中色素含量、烟叶内在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利用石蜡切片制片方法,观察叶片组织结构特征,并采集初烤后的烟叶进行内在化学成分、感官质量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处理对烟叶生长发育过程中组织结构特征影响显著。从叶片生长发育的全过程来看,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均随叶长的增加而增加,而栅栏组织密度则随叶长的增加而减小。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栅栏组织密度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种植密度对细胞栅栏组织密度的影响效应大于施氮量。2.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处理下,烤烟内在化学成分不同。总糖含量、还原糖含量、淀粉含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总氮和烟碱含量则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烟叶生长发育过程中,烤烟叶片厚度、叶片比叶重、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组织密度均与叶片总糖、还原糖、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总氮、烟碱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低施氮量水平下,种植密度对色素含量无影响,高施氮量水平下,叶绿素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烟叶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施氮量的增加,色素含量增加。3.总糖、还原糖、淀粉含量均随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烟碱和总氮则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高施氮量时,施木克值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低施氮量时,施木克值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高施氮量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钾氯比先减小后增大,低施氮量时,烤烟叶片钾氯比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通过对烤烟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进行综合评价,发现从单个指标来看,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烤烟淀粉含量、烟碱含量、糖碱比、钾氯比影响较大。4.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烟叶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中上等烟比例等经济性状均存在差异,种植密度为13500株·hm-2,施氮量为120 Kg·hm-2(A2B1)的组合产值、均价最高,种植密度为13500株·hm-2,施氮量为180 Kg·hm-2(A2B2)的产量、中上等烟比例最高。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烤后中部叶进行评吸,发现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处理的烤烟香型除种植密度为10500株·hm-2,施氮量为120Kg·hm-2(A1B1)为浓偏中以外,其他处理烤烟香型均为浓香型,综合分析认为种植密度13500株·hm-2,施氮量120 Kg·hm-2(A2B1)的试验组合较符合南雄烟区对浓香型烤烟的要求。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对烤烟群体结构和个体发育均产生重要的影响,二者互作改变了烟株群体大田生长的生态条件,从而影响了烟叶内部细胞结构的生长发育,改善烤烟烟叶内在化学成分的协调性,对烤烟产量的平衡和烤烟烟叶感官质量的发挥均起到积极作用。通过综合分析认为种植密度13500株·hm-2,施氮量120 Kg·hm-2(A2B1)的试验组合烟株个体发育的环境条件较好,群体发展达到理想水平,为优化烤烟栽培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南雄烟区烟叶特色风格的挖掘与彰显提供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农业数字化”概念的提出,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平衡施肥技术作为“农业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内外公认的比
玉米/甘薯套作是西南地区甘薯种植的最常见形式,既实现了作物种植的多样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复种指数,进而达到增产的目的。虽然甘薯较一般作物耐旱,其在
为探讨不同移栽期对烟叶烘烤特性的影响,试验于2014~2016年在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进行,供试材料为烤烟品种K326,以始兴烟区常规移栽期为参照,设置不同移栽期处理:2014年设置4
福建省是受海洋灾害影响较重的省份,风暴潮、海浪及赤潮等灾害频发,针对单一灾种特定灾害动力过程的研究较多,但针对各主要灾种灾损特性的研究尚不够全面和深入。在对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