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以译介学理论为基石来考察哈代作品在二十世纪中国的译介情况,并从翻译研究的角度剖析了各个时期的译介特点和重点,从而揭示了在哈代译介的背后隐藏着的复杂的操纵因素,同时,本文也分析了我国各个时期文化语境的特色,展现了翻译文学的变迁。 引言部分简要概括了哈代的文学成就,并指出本文的立论依据,表明占有完整的资料是从事译介学研究的基础,强调外国文学经典并不一定是中国翻译文学中的经典。 第一章对哈代在中国的译介进行历史的回顾,分三个时期,建国前(1917-1949)、建国后十七年(1949-1966)、新时期以来(1976-2003),为了不使本章成为有些人所认为的那种“流水帐”,特意增多了哈代研究者们的评价和论述,并在每部分的结尾进行总结和分析。 第二章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对哈代在中国的译介进行文化层面上的分析。多元系统理论着重探讨的是翻译文学自身的客观性发展,但这种客观性毫无疑问会受到不同时期一些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意识形态、诗学规范和赞助人行为等,因此,本章将文学系统的僵化、更新情况和不同时期的操纵行为融合在一起论述,即使读者看到了翻译文学发展的轨迹,又使读者了解到不同时期所采取的翻译策略。 第三章论述的是文学经典的解构和重构问题,是对前两章论述的深入和发展。本章首先指出文学作品成为经典并不主要是依据它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而主要与权力因素的制约有关。接着以中国当代文学史为背景描述了文学经典的确立过程,说明在权力因素如意识形态对文学的控制减弱时,西方的文学、文化理论为读者提供了新的阅读视角,并逐渐对经典进行解构。最后讨论了经典的重构问题,指出要重构文学经典,主要是看三种人的选择:文学的权力阶层、学术权威或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普通大众。其中,后两者的选择最为重要,他们决定着文学艺术特征的再现,但他们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前者。文学的权力阶层在做选择时则要考虑时代精神的弘扬,所以,我们重建经典时必须要看三方的“合谋”。本章还论述了翻译文学经典和外国文学经典的不同。 结束部分通过对哈代译介的考察,提出了当今进行译介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会丰富和完善译介学的学科理论,从而使译介学的研究呈现更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