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综合医院整体设计中,医疗街体系是一种重要的组织模式:依据医院各个部门科室的功能特点和空间要求,在医院整体计中把功能单元分散成独立的建筑单体,再依据它们之间的功能相关性,通过一条或数条水平的交通主通道(街)连结起来,主通道与建筑单体的内部交通(巷)直接相接,这些“街”、“巷”共同构成了医疗街体系。这种模式下医院的总平面布局和交通结构类似于村镇,两者的发展变化也具有类似的规律性,医院的主通道就类似于村镇中的主街,被称为医疗主街或医疗街,建筑单体的内部廊道类似于村镇中的巷子,被称为医疗支路。医疗街体系最初的灵感来自于村镇,本质在于街道结构,“如同城镇规划中都会设计一条主要街道一样,大型的综合医院也应当具有一条医疗主街,主街贯穿整体而将医院结合成为一个紧密的有机体”[1]。之后约翰·威克斯(John·Weeks)和李维尔·戴维斯(Liewelyn·Dawies)又进一步倡导提出“机变论”(Theory of indeterminacy)的主张。他们认为复杂的医院系统,一个大型综合医院是复杂的系统,不应该拘泥于外在的建筑形态中,应当根据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来解决医院内部之间的联系性,以来满足医院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医院设计的本质也在于此,设计一个能适应未来功能变化的医院建筑。医院的动态性让医院的外形或者一时的功能要求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所有的建筑都有可能在医院的生命过程中发生变化,医疗街就成为医院动态变化中的关键结构。街道能够让持续变化的村镇始终保持为一个紧密的有机体,这是因为街道的生长性使其能够适应村镇的新陈代谢。那么我们将这种生长性进行总结,并让医疗街与之类比,就可以利用医疗街自身“街道”的动态性来适应医院功能的动态性。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将论文的研究背景做了简答的阐述,并根据国内、国外之前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次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为街道的生长模式研究,我们从三个阶段研究街道的结构形态和发展变化,并以实际村镇为案例总结出了四种基本的街道生长模式:轴向生长模式、网状生长模式、树形生长模式、多核生长模式。第三章是医疗街体系研究,探究医疗街体系的起源、发展以及这种模式下医院的主要特征,并根据医院的总体布局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紧凑型、松散型、集中型、体系化型。第四章将前面研究的两种模式放在一起进行交叉类比研究,在不同的生长模式下探究相应类型的医疗街动态变化规律,并总结出了四种基本动态模式:轴线动态模式、分支动态模式、组团动态模式、网系动态模式。第五章为医疗街动态模式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