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 f. prevernalis)是浙江西北地区的主要笋用竹种之一,由于其出笋早、产量高、笋味好而在我国得到广泛栽培,并且通过科技人员的大量试验研究,覆盖早出丰产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在生产上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现已成为竹区农民提高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但近年来,雷竹林衰败严重,特别是连续覆盖早出栽培等手段的应用,加快了雷竹林的衰败死亡,导致竹林开花,使竹林的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为了探讨雷竹开花的原因、开花后竹林衰败的原因以及不同栽培措施应用后植株的生理生态变化,本文对开花及不同栽培措施下雷竹植株的生理生态变化进行了研究,为防止竹类开花、缓延雷竹林衰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通过比较分析雷竹植株的内源激素、氨基酸、营养成分等的含量变化来研究开花雷竹林、不同栽培措施雷竹林、不同产量雷竹林、秋季出笋雷竹林以及覆盖雷竹林的生理生态变化。结果表明:1.引起雷竹林开花衰败死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是某一种内源激素、氨基酸或营养成分单独可以控制的,应该是综合控制的结果。ABA和CTK含量在开花雷竹中有显著上升,其中ABA比未开花雷竹增加5倍以上,CTK增加了78.21%,因此ABA和CTK含量的升高也是引起雷竹开花的原因之一,而IAA对雷竹开花有拮抗作用。2.未开花雷竹植株的氨基酸总量(TAA)为3.06%,比开花植株增加了23.01%。但各种氨基酸的变化是不同的,其中ASP在未开花雷竹植株中的含量比开花雷竹植株的含量高出近1倍,这说明ASP在阻止雷竹植株开花衰败死亡中有一定的作用。3.认为蛋白质在植株衰败死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叶片中的蛋白质含量在植株衰老中的作用特别重要。并还认为在开花竹林由于植株中P含量的升高,加速了各种代谢,从而加速了植株的衰老死亡,而在竹林中适当增施K肥可以延缓竹林衰老死亡。4.植物内源激素IAA、ABA、2T及GA3 在竹子体内分布很不平衡。雷竹体内的各种植物源激素极易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但适当的经营方式如竹林覆盖、施肥等可以提高各部位的IAA、GA3水平,有利于促进雷竹各部位的生长发育,提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