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一生说法,言教甚多,而其中一以贯之的是“无我”思想。凡夫莫不有我,因为有我,于是有了无明,继而有了执著,进而产生了贪嗔痴的妄念与爱恨情仇的纠缠,于是人生便有了无尽的烦恼,成为一苦集道场。释迦牟尼关注现实人生的苦痛,并苦心寻求解脱之道。他觉悟的“无我”思想,道破人生的无常与虚幻的本质,教人们看破无常,破除我执,消除无明,从而断尽烦恼,证得清净自在之我。佛教的“无我”思想要求人们反归内心,证悟智慧,从内在实现人生之解脱,体现了佛教对现实人生的人文关怀。就佛教的“无我”思想,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之。首先探讨了佛教产生的背景。在思想方面,佛陀所处的时代思想大开放的时代,一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景。在这样的背景下,佛陀即对之前奥义书的思想进行了借鉴与吸收,又对同时代的思想做了批判与扬弃。在充分吸收利用可利用的智慧资源后,佛陀经过自己的苦思与创新,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各家的“无我”思想。在政治方面:当时印度的政治制度是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一种非常重要的制度,种姓制度的最大特点是等级分明,种姓不能混淆;在古印度的社会中,种姓是人最重要的属性,是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它对于个人命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种姓制度的等级分明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社会的隔阂,特权制度也催生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在这样的思想政治背景下,佛教产生了。其次本文论述了“无我”思想的理论依据——缘起论。缘起论揭示了人生的无常性与无我性,即世间无我,只有因果。然后本文分析了人类根深蒂固的有我思想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人类的自我意识使人类成为有我的存在,它在赋予人神性的同时,又把人抛入了悲惨的境地。人类有我的对象性思维模式,造成了人与世界的断裂,也造成了人自身的分裂。人类的自我意识使人成为被抛弃的存在,是人类无助感与绝望感产生的根源。最后,本文分析了无我思想对于诊治时代弊病的积极意义。因此,对佛教的“无我”思想进行研究,从而挖掘出佛教思想的古老智慧,从而为现代人面临危机的解决提供有益的探索,是本文写作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