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因是研究和阐明疾病发生的原理,发病机制是研究在病因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两者都是藏医学基础理论即藏医病机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临床诊治疾病的主要依据。自藏医经典《月王药珍》和《四部医典》成书至今,历代藏医学家对病机重视有加,代有发展,但见仁见智,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与整理,对病机的定义未发掘藏医学的独特之处,并含义模糊,界限不清,内涵局限,指导临床存在普适性不足,对正确理解、解释与应用藏医病机理论造成困难。本文以整理、归纳藏医对疾病发展过程的认知为研究目的,整理藏医古籍文献,辨析病机含义,对藏医古典中提出的“出处”(s Kye m CHed)和“蓄(g Sog)、发(l Dang)、息(zhi)”以及“诱因”(s Long r Kyen)等病机构词进行对比和解读,辩证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异同、梳理嬗变”的纵向与横向比较研究方法,探讨疾病的发生和演变规律,结合藏医内因(也称三因)的“二十特性”和外缘之时辰、饮食等的“十七效”之间的生克关系,进一步对疾病过程进行考证,分析其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为后继研究藏医发病机制提供本底资料;通过专家访谈、病理分析,对“赤占”(m KHris s Kran)病的发病过程、临床诊断、治疗实践等进行整理和总结,得出结果并与文献综述的研究结果相结合,从而间接证实“蓄、发、息”发病机制理论能够指导临床疾病诊治。藏医学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由外缘和内因所决定,外缘即疾病发生的外在条件;内因即“隆”、“赤巴”、“培根”在体内互相协调,维持整个机体处在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保证生理活动;如内因的平衡状态发生紊乱就会引起疾病。各种病因作用于机体后可引起内因的平衡紊乱导致疾病,而内因本身的平衡紊乱又可以作为新的病因引起继发的疾病,故研究藏医学的疾病过程和发病机制,必须正确理解内因的“二十特性”与外缘的“十七效”之间生克关系的变化,正是因为此种生克关系,引起了“隆”、“赤巴”、“培根”由平息状态转化为疾病时的“出处”、“蓄、发、息”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月王药珍》中最早提出了“蓄”、发、息”的概念,但未完全指出其含义。在《四部医典》的病机学中提出了“蓄、发、息”的概念以及其病因、病位、病性等的变化机理;在诊断学中指出按“蓄、发、息”发生发展的变化机理诊断疾病的方法;在治疗学中指出疾病处在“蓄”阶段应采用调理的药物治疗,“发”阶段应采用“峻泻”(s Byong Byed)的方法治疗,“息”即疾病缓和后应注意饮食行为,防止疾病再次被诱发。故此推断,“蓄、发、息”诠释了藏医学发病机制即发病过程。笔者参考藏医病机学、诊断学、治疗学、药理学等相关资料,钻研病机的含义,并将疾病的“发”与疾病“初期”、“中期”、“晚期”等概念相结合,细化疾病过程理论,挖掘藏医病机学的深层含义。因此正确理解藏医“蓄、发、息”发病机制的理论含义,有助于正确认识藏医对健康与亚健康、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区分,有助于指导临床疾病诊断、对症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