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习俗是教师和学生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师生交往方式的反映。作为一种内生教育制度,教育习俗源自于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一定区域中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社会建构。本人在2008年10月至2008年12月期间,于北京市F区Z校进行田野研究,主要运用了参与式观察的方式收集资料。在长期的田野观察中,笔者发现了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多种习俗,并依据其是否直接针对课堂违纪行为而把习俗分为了两种形式:一是引导性课堂管理的习俗。这种习俗着重于为学生营造有序的、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相和谐的行为,为建设和谐的课堂秩序而努力。教师通过无意识的模仿等遵从了这种习俗。这种习俗的具体行为方式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纪律性约束,反映并传承着都市文化。二是调控性课堂管理的习俗。这种习俗是直接针对课堂违纪行为而发出的。笔者把出现在课堂违纪行为之前的、直接针对课堂违纪行为的课堂管理的习俗称为预防课堂违纪行为的习俗;把出现在课堂违纪行为之后的、直接针对课堂违纪行为的课堂管理的习俗称为整治课堂违纪行为的习俗。这种习俗着重于规避、整治学生的课堂违纪行为,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笔者发现,教师课堂管理中的教育习俗要么是教师早已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要么是教师模仿他人后习得的行为方式。这种习俗反映了我国传统的师生等级观念,传承着我国传统的课堂管理方式。同时,这种习俗也体现了由社会生产的变革引起的师生交往方式的微妙变化。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教师课堂管理的习俗体现出既坚持传统,又面向现代规范性管理的特性,处于传统和现代的张力之间。教师课堂管理的习俗既有现代社会的痕迹,也体现出乡土社会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