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麻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许多文献均报道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降血脂、抗疲劳等诸多功效。但目前对于红麻黄酮用于饲料化生产中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极大限制了红麻的应用。因此,本论文希望通过对红麻总黄酮提取优化以及不同刈割方式对红麻总黄酮含量影响来得到最佳刈割方式,为红麻饲用化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影响红麻总黄酮提取率的乙醇体积分数、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液料比4个因素进行研究。单因素得到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80%,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2 h,液料比30∶1(mL/g)。响应面优化提取工艺中:乙醇体积分数79.88%,反应温度80.21℃,反应时间2.03 h,液料比30.43∶1(mL/g),两者结果基本一致,为方便试验,选择:乙醇体积分数80%,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2 h,液料比30∶1(mL/g)为提取工艺。在最佳提取工艺下进行三次验证试验,得到红麻中黄酮提取量分别为2.427 mg/g,2.516mg/g,2.431 mg/g,三次平行试验中平均值为2.458 mg/g,这与响应面模型预测值2.396 mg/g误差为2.52%,说明响应面试验得到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稳定可靠,能够应用于红麻中总黄酮提取。(2)通过课题组前期预实验选择6个红麻品种(便于统计标记为K1、K2、K3、K4、K5、K6),探究生长期70天、130天和160天红麻产量性状和总黄酮含量差异。分析不同取样时期内干物质产量和总黄酮含量时发现:生长期160天干物质产量>生长期130天干物质产量>生长期70天干物质产量,且品种K1在三个取样时期内干物质产量均为最高。在生长期70天时,K6叶总黄酮含量(2.647 mg/g)>K3叶总黄酮含量(2.528 mg/g)>K6叶总黄酮含量(2.342 mg/g)>K5叶总黄酮含量(2.289 mg/g)>K4叶总黄酮含量(2.185 mg/g)>K1叶总黄酮含量(2.108 mg/g)。生长期130天时,K4叶总黄酮含量(4.788 mg/g)>K6叶总黄酮含量(4.125 mg/g)>K5叶总黄酮含量(3.817 mg/g)>K3叶总黄酮含量(3.595 mg/g)>K1叶总黄酮含量(3.510 mg/g)>K2叶总黄酮含量(3.245 mg/g)。收获期160天时,K4叶总黄酮含量(1.986 mg/g)>K6叶总黄酮含量(1.912 mg/g)>K1叶总黄酮含量(1.733 mg/g)>K2叶总黄酮含量(1.686 mg/g)>K5叶总黄酮含量(1.651 mg/g)>K3叶总黄酮含量(1.521 mg/g)。生长期130天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生长期160天和生长期70天,因此选择生长期130天作为红麻最佳收获时期。(3)根据课题组前期预实验,对供试6个品种均做如下处理:选择生长期为70天且生理指标大致接近的红麻植株进行刈割,留茬高度为90 cm、120 cm、150 cm。在160天收割时期测定各红麻品种及不同留茬模式下其总黄酮和营养物质含量,比较刈割前后不同品种总黄酮含量变化。通过分析数据得到,探究不同留茬高度对干物质产量性状影响中,干物质产量趋势为:留茬高度120cm>留茬高度150cm>留茬高度90cm。当留茬高度为120 cm时,K1总干物质产量(4549.00kg/hm~2)>K6总干物质产量(4176.88 kg/hm~2)>K4总干物质产量(4014.39 kg/hm~2)>K5总干物质产量(3959.02 kg/hm~2)>K3总干物质产量(3881.98 kg/hm~2)>K2总干物质产量(3671.43 kg/hm~2)。总黄酮含量趋势为:留茬高度120cm>留茬高度150cm>留茬高度90cm。K4总黄酮含量(2.137mg/g)>K2总黄酮含量(1.940 mg/g)>K5总黄酮含量(1.873 mg/g)>K1总黄酮含量(1.786 mg/g)>K3总黄酮含量(1.665 mg/g)>K6总黄酮含量(1.647 mg/g)。全叶粗蛋白含量趋势为:留茬高度90 cm(13.62%~20.67%)>留茬高度120 cm(11.57%~18.70%)>留茬高度150 cm(11.51%~18.52%),对照组粗蛋白含量(11.96%~20.53%)。留茬高度90cm时,K3叶粗蛋白(20.67%)>K2叶粗蛋白(19.15%)>K5叶粗蛋白(18.38%)>K6叶粗蛋白(16.63%)>K4叶粗蛋白(15.72%)>K1叶粗蛋白(13.62%)。全叶粗纤维含量为留茬高度90 cm(16.06%~20.81%),留茬高度120 cm(15.71%~17.97%),留茬高度150 cm(14.57%~19.68%),对照试验组中粗纤维含量(18.22%~25.64%)。留茬高度120 cm时,品种K4有最大粗纤维含量(17.00%),品种K1有最小粗纤维含量(13.34%)。全杆粗纤维含量为留茬高度90 cm(30.93%~39.17%),留茬高度120 cm(37.28%~42.72%),留茬高度150 cm(39.32%~45.92%),对照试验组中粗纤维含量(41.09%~46.02%)。留茬高度为120 cm时,品种K4有最大粗纤维含量(42.46%),品种K3有最小粗纤维含量(38.00%)。红麻作为饲料用于实际生产中,应主要以粗蛋白含量和粗纤维含量作为主要考察指标。综合干物质产量、总黄酮含量、粗蛋白含量和粗纤维含量四个因素对红麻的影响,在供试6个品种中,K3为最优品种,当留茬高度为120 cm时其有最大粗蛋白含量(20.67%),最小粗纤维含量(38.00%),总黄酮含量(1.665 mg/g),总干物质产量(3881.98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