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干”与“热”是喀斯特干热河谷的主要特点。本研究以贵州省花江峡谷这一典型喀斯特干热河谷长期干旱下的实生成年红橘(C.tangerina Tanaka)为试材,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以正常供水(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65%)为对照,对喀斯特干热河谷柑橘的生长发育及部分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与对照相比,在喀斯特干热河谷长期干旱下,柑橘物候期延迟,一年仅抽发春梢、秋梢2次梢;春梢、秋梢抽发的质量和整齐度较差,新梢长度仅是正常供水下的1/3,新叶数量仅为正常供水下的1/2;树冠顶端新梢自然枯死率较高,春梢达63%,秋梢达51%。果实在8月中旬以前发育缓慢,9月以后果实生长发育进程加快;成熟期单果重仅是正常供水下单果重的1/2;在果实生长发育期中,果实单果重、水分含量、干物质积累、营养元素积累出现负增长现象。通过对喀斯特干热河谷长期干旱和正常供水条件下柑橘叶片组织解剖比较及柑橘树体养分测定发现,在喀斯特干热河谷长期干旱下,柑橘叶片的叶面积变小、叶片增厚、叶片的气孔收缩,密度增大、栅栏组织加厚及海绵组织变薄;柑橘叶片的Ca、Fe、Cu适量;N、K、Mg、B缺乏,Mn、Zn元素严重缺乏。研究结果表明,在喀斯特干热河谷长期干旱下,柑橘的叶片失水率、水势、相对含水量降低,临界水分饱和亏增大;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增高。与对照相比,在喀斯特干热河谷长期干旱下,柑橘叶片的Pn季节性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在5月、7月和11月,于12:00时出现最高峰,6:00达到最小值;在9月、次年1月及3月,于10:00时出现最高峰,6:00达到最小值;Pn季节性变化表现为单峰曲线,9月份Pn最高,以后逐渐下降,11月份Pn值最低;次年1月Pn变化不大,维持较低水平,1月后,Pn逐渐上升。Tr季节性日变化与Pn季节性日变化相似,呈单峰曲线。在5月、7月和11月,峰值出现在12:00,在9月、次年1月及3月,峰值出现在10:00,以后显著下降,于6:00达到最小值。Tr季节性变化呈单峰曲线,9月最大,次年1月最小,3月后开始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