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是实现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因此,劳动力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如何实现其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本文目的在于通过对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的全面解析,为制定符合新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本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进行分析。理论方面是以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推-拉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为基础,对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演变、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实证部分主要运用了平均产值计算法、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分别对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估算、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并结合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成因分析结果,提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水平、加强制度改革、增强转移空间的容纳能力等措施,促进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健康、有序转移。本文研究结论:第一,随着新疆机械化程度日趋提高,凸显的资本优势替代了更多的劳动力,提高了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因此,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成为必然;此外,由于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实证结果表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强化少数民族就业意识能够促进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第二,制度变迁指数对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关系为正,且随着分位点的提高,制度变迁指数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强,因此,在高剩余阶段,增强劳动力自由流动度、提高城镇化率和非国有部门就业率,才能更快地促进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第三,新疆三产内部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单一、第二产业呈“重”工业化、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这些因素极大地缩小了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经实证分析可知,在高剩余阶段,优化三产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比例,实施新型工业化道路,而在低剩余阶段,降低城镇登记失业率、增大人均耕地面积和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以此增大劳动力转移空间,促进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