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语境中的不可译性及对策:辩证系统角度的探讨

来源 :鲁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nyhl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辩证系统思维特别是翻译辩证系统观为指导,以有关的语言、文化、翻译理论特别是有关语言、文化的差异与翻译的关系的观点理论为基础,采用以理论思辨为主、以个案或例证考察为辅的方法和程序,对翻译的有限性即可译性或不可译性程度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综合的研究,探求文化差异语境下不可译的根源、种类和对策。 首先对本研究的重要性、现有研究的状况、成就和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作了简要介绍;然后描述了本研究所采用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程序,包括辩证系统思维、翻译辩证系统观、各种相关的语言、文化、翻译理论特别是有关语言、文化的差异与翻译的关系的观点理论、以及为本文设计的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程序。在此基础上,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导致翻译过程中不可译性问题的文化根源即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之间的各种差异;并进而探讨了不可译性的性质和类型,将其分为语言不可译性、文化不可译性,或分为绝对不可译性和相对不可译性;然后,提出了由不可译性向可译性转化的翻译策略,包括语义归化策略、修辞归化策略、异化加注策略等。最后,总结了全文主要的研究成果,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及其对以后研究的启示。
其他文献
对《红楼梦》这样的文学作品的翻译的研究在翻译研究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有助于对文学翻译乃至各种翻译的认识和实践。因此,近年来许多学者一直致力于《红楼梦》的英译本
本文采用存在主义学说对康拉德三部主要作品《吉姆老爷》、《黑暗的心》及《诺斯托罗莫》中主人公自我探索的历程进行综合分析与评述。论文探讨主人公对自我的深刻诠释及对真
  比利时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是当代文学翻译领域一流的学术带头人,同时也是“翻译研究”学派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以比较文学的背景从事翻译研究,勒菲弗尔的研究框架是文学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雪莱(1797-1851)是19世纪初不可多得的小说家。哥特式小说《弗兰肯斯坦》是其最为杰出的作品。 1818年,年仅21岁的玛丽就发表了《弗兰肯斯坦》。小
本文试图从拉康关于自我形成的基本理论出发,剖析造成这些人物精神创伤的深层原因,追踪她们寻找自我的过程,旨在强调一个人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情感上,都要依赖他者来形成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