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NIP1基因表达研究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ei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可累及肾脏、肺、心脏、血液等多个器官和系统、血清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LE发病机制目前仍尚未明确,本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免疫、病毒感染、药物及激素等因素有关,一般认为具有遗传素质的个体在环境、性激素及感染等因素的作用下引起免疫功能异常、自身抗体产生、免疫复合物形成及在组织的沉积、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和发展。遗传因素在SLE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全基因组扫描和候选基因的方法研究发现了许多与SLE相关的易感基因。近年来随着国际单体图型计划(Human Haplotype Map,HapMap)的完成和廉价高效的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的出现,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对不同的种族人群SLE患者研究发现了许多新的易感基因和位点。值得注意的是,在欧洲和中国汉族人群中,分别报道TNIP1基因的两个单个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rs7708392和rs10036748与SLE易感性显著相关(P = 4.5×10-7;P = 1.67×10-9)。作为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TNFAIP3)的相互作用蛋白,TNIP1具有协同TNFAIP3基因抑制NF-κB的激活和TNF介导的细胞凋亡。本实验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TNIP1基因mRNA在病例和正常对照中的表达情况来探讨TNIP1基因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目的探讨TNIP1基因mRNA在SLE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和易感位点rs10036748的相关性。方法收集SLE患者61例和正常对照66例,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BMC)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加入相应的Taqman引物、探针,利用ABI Prism 7900型高通量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BMC中TNIP1基因mRNA表达状况;应用Sequenom MassArray技术对所有病例对照SNP rs10036748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LE患者TNIP1基因mRNA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 0.05);TNIP1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SLEDAI和SNP rs10036748无相关性(P > 0.05)。结论TNIP1基因表达异常提示该基因在SLE发病机制的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1.通过光学相关断层成像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及神经纤维层的厚度,观察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变化。2.评估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