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文》重文包括小篆、古文及籀文,对它的研究始终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并有相当数量的成果问世,但其中就小篆重文研讨的尚不多。鉴于此,本文对这一问题分以下三个部分进行了初步探讨。 首先,对异体字的来源情况进行了考察。根据我们的分析,小篆异体字有四个来源: 1 采自已有字书。据《汉书·艺文志》及《说文·后叙》载,周代字书有《史籀》,秦汉字书有《苍颉》、《凡将》、《急就》、《元尚》、《训纂》等,这些字书都可能是许慎撰写《说文》的参考书。它们出现时代不同,作者不同,故必然存在着大量异体字。 2 采自字书以外的古代典籍。古代典籍经秦火之灾,保存至汉代有传世古文本和今文字本,典籍在实际用字中也不尽相同。 3 采自通人之说。许慎对异体字的整理除过上述两种文献方面的资料外,还广泛咨询了当时众多的“通人”,这些通人对字形的分析也确定异体字的依据。 4 采自其他资料,主要为石刻文字。 其次,对所有小篆异体字字形做了穷尽式的分析,总结出小篆异体字按每组异构字形的多少可以分成两大类(为行文方便,以下称《说文》字头小篆为正字,所附异体字为正字的异构字)。第一大类为每组异体字由《说文》字头小篆和所附小篆两字构成,即每个正字只有一个异构字形。通过对异构字形的分析,归纳出小篆异构的五种类型,其中前四种为小篆异体字构型的基本类型: 1、声符替换型(包括省声); 2、义符替换型(包括省形); 3、声符、义符全部替换型; 4、异体字造字结构不同型; 5、其他类型,即异构形式不同于上述四种基本类型。 第二大类为每组异体字除过正字之外有两个或以上的异构字。该类每组中的异构字虽不止一个,但其构型仍符合小篆异构的四个基本类型。 最后,通过对小篆异体的统计分析,对以下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1、文字整理和汉字字形的规范化方面。秦朝统一文字的政策,表现为字体上以篆文为标准;字形上统一写法,减少异体字。但异体字存在的事实表明这一政策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2、《说文》小篆异体字类型方面。形声字居多是的重要特点。根据统计,《说文》异体字几乎全为形声字,同时,形声字的比例从甲骨文的28%、金文的50%上升到小篆的80%多,表明大量形声字后起,使用中字形未固定,形成异体,主要形式为声符和义符替换。 3、小篆异体来源方面。通过对可和考古材料比较的异体字字形分析,从国别上看,《说文》小篆异体字源于秦国的和源于东方诸国的数量大致相当。从历史上看,有的异体字可从早期的古文字字形追溯其形体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