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作为基础性产业的交通运输行业在近几年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根据国家交通运输部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完成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3115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尽管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迅速,但是与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相比,交通运输行业的投资需求缺口依旧明显。一直以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完全依靠政府,这种政府主导的投资模式,一方面使我国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非常单一,不利于提升项目资金效率、分散风险等;更为重要的是,给政府财政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政府债务风险隐患日趋严重,难以持续。在此情况下,PPP模式在我国的大力倡导和推行,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可谓是一场“及时雨”,有利于缓解该领域投资需求巨大和融资渠道单一之间的严重矛盾。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直译为公共私人合作伙伴关系,在我国被称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方式。PPP模式,是一场先进的制度革命,可以发挥政府部门和社会部门各自的比较优势,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公共服务;PPP模式也是一种金融创新,为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提供开辟了新的融资模式。将PPP模式引入到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当中,目前正在我国如火如茶地开展。截至2017年9月,全部入库的PPP项目14220个,国家示范项目共三批合计697个,交通运输行业示范项目为78个。示范项目中落地572个,其中交通运输行业落地项目为61个,占落地项目总数的10.7%,而从PPP项目的参与方来看,参与到PPP项目当中的社会资本方共有865家,参与的项目数合计270个,行业领域达17个,其中参与的交通运输行业PPP项目数量仅为12个。以上数据表明,在PPP模式的运用过程当中,很明显地出现了社会资本真正参与到交通基础设施PPP项目的热情不高,项目落地率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社会资本在PPP模式当中面临的各种风险直接相关,风险因素阻碍了社会资本进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积极性。本文研究认为,交通基础设施PPP项目投资方的风险具有持续时间长、复杂多样性、易受政策与特许权协议影响、呈阶段性变化、风险边界较模糊等特点。通过文献分析法,列出包含35个风险因素的风险初步识别清单;通过访谈调研法,对风险初步识别清单进行修订,筛选出29个风险因素;最后利用问卷调查法进行风险最终识别,得到影响交通基础设施PPP项目投资方风险的20个风险因素,并对其进行信效度分析及因子分析,认为这20个风险因素是科学、合理的,构建了交通基础设施PPP项目投资方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完成风险识别体系的构建之后,本文在比较各风险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交通基础设施PPP项目投资方的特点,认为利用风险矩阵法评价交通基础设施PPP项目投资方风险具有合理性和适用性。并选择海南三亚有轨电车示范线PPP项目作为案例,对风险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的选取进行运用及检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风险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