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哲学家福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权力话语理论认为,话语即权力。“权力”不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让人们服从的压制力,而是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支配力和控制力的东西。权力有有形和无形之分,政府机构、法律条文等为有形权力,意识形态、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与习俗、宗教思想、美学思想、价值观念等为无形权力。“话语”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活动,狭义上指语言的形式,而广义上则涵盖了文化生活的所有形式和范畴。权力和话语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话语的运作受权力的控制和影响。同时,话语又是权力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所有权力都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话语不但是权力的产物,又是权力的组成部分。权力如果争夺不到话语,便不再是权力。可以说,权力话语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愿不愿意,人类的思维和行动都在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受到权力话语的影响和操控。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是翻译行为中权力话语直接作用的对象。权力话语作用于译者的头脑,形成对翻译实际操作有影响力的内部控制因素。其中,无形权力话语在译者心中形成了一些准则,并因此影响着译者的选材、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运用。这一点在杨宪益夫妇和莱尔(William A. Lyell)翻译鲁迅的《阿Q正传》时表现得十分显著。在不同权力话语下,作为原语语境下的译者,杨宪益夫妇带着将中国文化介绍到世界的良好愿望,紧扣原作,更注重译文的忠实性,采用了优雅的英式英语和正式的用词。而莱尔,作为译入语环境下的译者,则更注重译文的可接受性,在忠实于原作内容的基础上,采用了流行的美式英语,大量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文更为口语化。研究表明,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在不同的权力话语语境下,译者并不能保持中立的身份,在进行翻译实践的时候,总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保留着自身的权力话语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