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度发展,国家逐年加大了对卫生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人民健康水平也都得到很大提升。然而,国家在逐年增加卫生投入的情况下,居民医疗负担却不减反增,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居高不下的医药费用。为此国家从1997年开始陆续出台了包括药品降价政策、集中采购政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与取消最高零售价等一系列药品价格管理政策,经历了直接干预管理到放开由市场决定价格的转变,最终目的都是为使药品价格降下来,切实减轻居民医疗负担。通过阅读现有文献发现,学者对政府干预时期的药品降价政策、集中招标采购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如有的学者认为,药品价格管理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控制了药品价格的上涨,优化了医院内部结构;而更多的学者认为,这些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另外,现有的研究仅仅分析了如降价政策或集中采购政策单一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更多的是对局部地区实施效果的定性分析,未能把这一系列政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整体分析。在这些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重新分析了我国药品价格管理的模式,并梳理了2006年后政策干预时期与市场调节两个时期的药品价格管理政策,通过Wind数据库获得相关指标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与事件分析法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角度综合分析我国药品价格管理政策的实施效果,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宏观方面,两个时期的药品价格管理政策对与药品相关的消费价格指数与零售价格指数在短期内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负向影响;第二,在中观方面,药品价格管理政策的实施仅对企业的营业收入产生微弱影响,而对企业利润率、上市公司股价变动均无显著影响,也不会加重亏损企业的亏损情况;第三,微观方面,药品价格管理政策的实施对居民的医疗卫生支出并未产生显著影响。通过进一步分析原因发现,这一系列药品价格管理政策未能实现初衷,并不单单是政策本身的不合理,而是包括政府、医疗机构、采购平台、医药企业在内多方面共同存在问题制约与抵消了政策的实施效果。最后,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