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时代课题,胡锦涛强调:“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逐渐成为理论界学术界热议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大众”应该是其研究的起点。本文从大众的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首先对“大众”与“群众”、“人民”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又分析了“大众化”与“通俗化”、“庸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系。通过这些分析,为后文展开论述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史为鉴,从历史和实践中得到深刻启示。马克思主义本身发端于社会实践,也发展于社会实践,这种实践性,决定了它一经产生,就开始了与大众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大众化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笔者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做了较为详细的回顾与梳理,通过以史为鉴,进一步思考在中国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必然性与重要意义。通过回顾历史与分析现实,笔者进一步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实现大众化是否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所具备的实践性、群众性、时代性等大众化特征和大众化因子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结合的前提条件与可能性;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各个层面的需要情况,则是理论走向现实和现实提升理论的现实条件;大众化要由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建立各种转化机制,如完善的动力机制、系统的保障机制、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等。在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既存在可能性,又有现实性以后,笔者又着重从大众的角度,阐明了大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两重身份和两种地位:其中,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的过程中,大众作为理论传播的受众和对象而存在,居于客体地位;在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环节上,处于主体地位的大众不仅能够能动地理解、接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而且能够在其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找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源头活水和检验大众化过程正确与否的标准。若把大众仅仅放在客体、对象的位置加以考虑,而不考虑作为主体的大众的意愿和感受,不考虑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就失去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来意义和价值。此部分重点分析了社会大众主体地位的原因以及落实大众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并指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主体。这部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论述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的最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中国国情,树立起“问题意识”,重点分析了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相分离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庸俗化、简单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对大众的生活关照问题,部分党员干部贪污腐化、言行不一问题,理论宣传教育方式空泛化、形式化等诸多问题。又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分析,阐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坚持的几点原则,进而提出要加强理论创新,贯彻群众路线,创新理论传播平台等几点可操作性建议。对于这一部分的研究,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