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综合运用沉积学、储层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等最新理论和方法,立足富黄探区三叠纪延长组区域地质背景,在前人研究成果和已有勘探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研究区延长组地层发育特点、沉积体系特征及其储层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以成藏控制因素分析为手段,以优质储层分布为线索,以油藏富集规律为重点,系统地分析了富黄探区延长组成藏地质条件、成藏模式,优质储层特点及分布,成藏规律及有利目标区的优选。通过野外剖面的识别和钻井岩心沉积相的划分,在地层对比与划分基础上,识别出富黄探区长8—长1发育三角洲和湖泊两种沉积体系,划分出为2类沉积相、3类沉积亚相、9类沉积微相,并详细地分析了各类沉积相、沉积亚相、沉积微相的特征和时空分布。富黄探区浊流沉积发育,主要发育在长7、长6、长4+5期,其中长7期由于湖盆的强烈沉降及沿坳陷轴向物源的注入,浊流沉积最为发育。长6期湖盆沉降趋于稳定,物源供应充足,多水系,多物源的富县、黄陵三角洲发育,使浊流沉积后期逐渐退缩。从空间上看,长7、长6、长4+5期浊流沉积在陡坡带、盆地平原带都有分布。受构造抬升的影响及三角洲发育多期性的控制,其分布范围、形态特征、面积大小都不同,形成规模不等的浊积扇或浊积岩砂体。通过对富黄探区储层物性特征分析认为,认为富黄探区延长组储层低孔低渗的主要原因是砂岩原始矿物组成和结构特征是其形成的基本条件;早成岩期的压实作用及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低孔低渗的主要原因;晚成岩B期方解石胶结物充填了大部分的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隙,是低孔低渗储层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富黄探区延长组储层物性变差的直接因素。根据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关系分析,参照前人对砂岩储集岩的划分标准,建立储层级别分类评价标准,综合研究区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的分析,将延长组砂岩储层划分为Ⅰ类储层、Ⅱ类储层、Ⅲ类储层和Ⅳ类储集层4种类型,研究区以发育Ⅱ类和Ⅲ类储层为特征。本文从有效烃源岩评价入手,以储集层的物性条件和生储盖组合配置为枢纽,以油藏控制因素及油气富集规律为目标,提出了研究区延长组以垂向近距离运聚成藏为主,形成岩性油藏。油藏形成的主控因素是:①有效烃源岩是岩性油藏富集的物质基础;②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最有利储层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和浊积扇微相的优质储层是油藏主要富集区;③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是研究区岩性油藏形成的的重要因素。研究区延长组具有多层含油的特点,主要产油层位主要为长6和长2油层组,长7、长3和长4+5在部分地区也有很好的产油层。综合分析认为三角洲前缘和深湖浊积扇是油藏形成的地质基础,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深湖浊积扇砂体为骨架的有效储层是油藏发育的根本,主砂体发育带及溶解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发育区的结合部位是油藏有利区发育的主要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