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禽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能导致多种动物包括家禽,宠物鸟以及野生动物发病,不仅使养殖业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野生动物群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本研究通过临床诊断、病毒分离纯化、动物回归试验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自然发病的野生山斑鸠进行综合诊断,证明引起山斑鸠皮肤痘疹的病原为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禽痘病毒属成员,并对此病毒的理化特性以及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本试验记录并观察了自然感染禽痘病毒的野生山斑鸠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感染的山斑鸠临床表现为身体消瘦,羽毛杂乱,在皮肤少毛部位包括腿部,眼睑以及胸部都出现了大小不一的棕褐色痘痂,对感染的山斑鸠进行剖检,其它组织器官未见明显的眼观病变。组织病理学观察皮肤痘痂,发现上皮细胞呈空泡状水泡变性,细胞质出现嗜酸性包涵体。经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感染的细胞质内出现成熟的病毒颗粒,分布于囊膜结构周围,且高尔基体增多。取感染的山斑鸠痘痂进行组织研磨,经鸡胚尿囊膜接种方法,分离得到一株病毒,将其命名为山斑鸠痘病毒(Streptopelia orientail poxvirus SoPV)。该病毒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为10-3.70/0.2mL,此毒株能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增殖,并引起细胞病变,其半数感染量TCID50为104.8/0.05mL。病毒的病原性,理化特性检测结果显示,该病毒呈砖型,大小为250x300nm,有囊膜。病毒在55℃以及60℃分别作用60min和30min后即可失活。病毒在pH3.0及pH11.0环境下无抵抗力,对乙醚不敏感。紫外照射60min可使病毒失活,囊膜表面具有血凝素,能够凝集鸡红细胞。对SoPV核心蛋白基因P4b进行PCR特异性扩增,得到580bp长的基因序列,遗传进化分析显示该毒株与斑尾林鸽身上所分离的禽痘病毒P4b基因同源性最高,约为99%。在进化分型上与核心蛋白基因P4b A3型最为接近,但不属于A3型。通过动物回归试验发现SPF雏鸡对SoPV敏感性较低,感染雏鸡病程短,病理损伤轻,仅在接种的皮肤毛囊部位出现痘疹,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毛囊上皮细胞中有嗜酸性包涵体,并且伴有毛囊炎,SPF雏鸡于接毒后9d开始恢复正常。上述结果表明,引起野生山斑鸠皮肤痘疹的主要病原为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禽痘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