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在世界范围内是腹膜透析的一个重要的负面风险因素,各个地区的发生率也不相同,也是影响腹膜透析患者生存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腹膜炎的发生与腹膜透析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有报道活性维生素D3不但能促进透析患者钙的吸收,还能调节自身免疫功能。有鉴于此,本研究拟通过对腹膜透析患者体内活性维生素D3水平及腹膜炎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来探讨活性维生素D3在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发生中的意义及对生存的影响。【方法】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腹膜透析中心根据血清25(OH)D3收集病人140例,按25(OH)D3水平分为2组,其中25(OH)D3水平正常组患者69例,25(OH)D3水平缺乏组患者71例。随访观察4年,记录相关基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同时记录口服活性维生素D3的情况。所有患者随访时间自入选时间开始,截止至2015年12月31日。记录所有患者腹膜炎发生情况及死亡原因。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140例患者中,发生腹膜炎的患者为16例,发生率11.4%;按25(OH)D3水平分组发现,25(OH)D3水平正常组发生腹膜炎的患者为4例(6%),25(OH)D3水平缺乏组发生腹膜炎的患者为12例(17%),两组患者腹膜炎发生率存在差异,25(OH)D3水平缺乏组患者腹膜的发生率高于25(OH)D3水平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263,P=0.036);(2)经分析临床资料发现,25(OH)D3水平缺乏组患者年龄(45岁vs51岁)、血钙(2.0mmol/Lvs2.1mmol/L)均低于25(OH)D3水平正常组而血磷(1.9mmol/Lvs1.7mmol/L)、血甘油三脂(2.2mmol/Lvs1.7mmol/L)水平高于25(OH)D3水平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维生素D3(73%vs87%)和磷结合剂(28%vs57%)使用率存在差异,25(OH)D3水平缺乏组患者使用率低于25(OH)D3水平正常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比率不同,25(OH)D3水平缺乏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高于25(OH)D3水平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765,P=0.016)。(3)随访过程中死亡的患者共38例,其中25(OH)D3水平正常组14例(20.3%),25(OH)D3水平缺乏组24例(33.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029,P=0.045)。两组患者无腹膜炎事件时间存在差异,其中25(OH)D3水平正常组为846天,25(OH)D3水平缺乏组586天,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78,P<0.01)。(4)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25(OH)D3水平正常组患者生存率高于25(OH)D3水平缺乏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6.648,P<0.01);同时通过分层分析发现,在25(OH)D3水平缺乏的亚组患者中,发生腹膜炎的患者生存率低于未发生腹膜炎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9.734,P=0.002);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死亡率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514,P=0.034);使用磷结合剂的患者生存率高于未使用磷结合剂的腹膜透析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4.134,P<0.01);使用骨化三醇的患者生存率高于未使用骨化三醇的患者(?2=59.185,P<0.01);按无腹膜炎事件时间进行生存分析发现,25(OH)D3水平缺乏组患者生存率低于25(OH)D3水平正常组患者(?2=4.205,P=0.04);(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尿素氮、血磷、糖尿病,25(OH)D3水平是腹膜透析患者发生死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发生腹膜炎的腹膜透析患者体内存在25(OH)D3水平缺乏,存在一定的钙磷代谢紊乱,同时发生心血管事件死亡的风险增高。在传统的危险因素中,对于本文研究对象,腹膜透析患者低龄,充分清除毒素,使用磷结合剂纠正钙磷代谢紊乱,控制血糖水平,都可能有助于改善腹膜透析患者预后。而补充活性维生素D3水平可能会对改善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的发生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