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肝癌诱导血管生成过程中,血管生成敏感的抑制因子内抑素(ES)和刺激因子(VEGF)对血管生成的影响;观察肝癌患者手术不同时相ES和VEGF波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评价联合检测ES、VEGF对预测肝癌手术后转移复发的敏感性;分析血管生成抑制和刺激因子血清水平失调对肿瘤预后的影响,为进一步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的人工合成ES的应用来提升体内内抑素水平,控制肝癌的复发转移提供临床研究基础。 方法:动态检测采集30例原发性肝癌(PLC)患者手术前24h、术后3d、术后10d、以及部分术后3m和术后6m空腹血样,应用ELISA法检测患者在手术前、后不同时相血清ES、VEGF水平,同期结合自动化学发光法进行AFP检测和B超检查跟踪随访患者转移复发情况,S—P免疫组织化学测定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根据手术病理肿瘤直径、包膜情况、门静脉癌栓情况和原发肿瘤数目以及手术后6m复发与否等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实验设立转移性肝癌患者(MLC)27例、健康志愿献血者(HC)30例和失代偿无癌肝硬化患者(dLC)30例作为空白健康对照和肝病对照。 结果:1)术前PLC、MLC、HC和dLC四组人群ES水平无显著性差异,ES血清均值(μg/mL)分别为711.4532±203.2998、672.8111±123.0786、686.1169±69.0571和752.2480±355.9857,P>0.05。HCC肝癌患者行根治术后血清ES水平下挫后缓慢回升,术后第3天血清ES均值较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低,P<0.05。2)术前四组人群中血清中VEGF均值(pg/mL)分别为437.2483±390.5288、1747.1064±1091.9067、195.1215±121.4086和423.3894±143.5601。原发性肝癌(PLC)患者VEGF水平明显高于HC组(437.2483±390.5288 vs 195.1215±121.4086,P<0.05),四组中转移性肝癌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最高与其余各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1747.1064±1091.9067,P< 安徽医科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0.01)。3)PLC患者根治手术前后不同时相 VEGF血清水平均值中术前低于术 后,尤其是低于术后6个月时水平,Pwto刀5;完整随访的22例原发性肝癌患 者中手术后6个月内复发的9例患者与未复发的13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差 异更加明显,Prto刀1。4)术前四组受检人群血清中AFP均值分别为584.2197 士635.4842、22.4333士47.4291、3.4833士0.7804和77.5243土106.4307。PLC患@一 者血清中IP水平最高、*C组血清MP水平最低,二者都与其他组存在显著 性差异(P<0.m)。5)PLC患者血清ES和VEGF在根治术后不同时相的水平 波动呈负相关(r=—0.3505),二者分别与肝癌MVD呈负相关(r=—0.4854) 和正相关(_0.5扣8);6)包膜不完整、门静脉有癌栓、肝内原发灶不止1枚 者以及手术后 6m复发患者血清 ES低和/或 VEGF高。7)胆管细胞型肝癌患者 (hCCC)与肝细胞型肝癌患者(HCC)有相似的血清 ES、VEGF水平及其波 动规律,二者的转移复发均依赖于肿瘤诱导新生血管生成。 结论:l)、肝癌诱导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往往在刺激因子(VEGF)升高的同 时抑制因子内抑素(ES)不升高甚至下降,这种不平衡可能在肿瘤诱导新生血@管生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ES对新生血管生成有抑制作用,而 VEGF对新 生血管生成有促进作用,血清ES、VEGF水平呈负相关,并分别与肿瘤组织微 血管密度(MVD)呈负相关和正相关。3)联合检测 ES、VEGF对预测肝癌手 术后转移复发具有相当的敏感性,可能会成为预测肝癌预后的肿瘤标志物之 一。4)肝癌患者血清中ES、VEGF的不均衡是新生血管生成的关键机制,通 过升高血清ES水平的抗肿瘤血管生成疗法可能会成为一种非常有希望的治疗 肝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