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研究旨在探讨捏脊疗法对环磷酰胺(CTX)诱导的免疫抑制模型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捏脊疗法的免疫调节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4-5周龄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与非造模组,造模组大鼠按照50mg/kg的浓度连续腹腔注射CTX溶液3天,第4天加强一次进行复制免疫抑制大鼠模型。通过大鼠外观行为学观察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脾脏结构改变的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造模成功的标准:大鼠出现脱毛、静卧倦怠等行为改变,此外脾脏结构发生改变。确认造模成功后,将大鼠进行二次随机分组,非造模组分为空白组和空白捏脊组,造模组分为模型组和模型捏脊组,每组6只,共24只。空白组与模型组仅模拟抓取动作,捏脊组与模型捏脊组进行捏脊疗法干预操作。捏脊疗法具体操作方法:捏脊者左手穿戴麻布手套,以安全按压固定大鼠的头部,同时通过右手的拇指指腹与食、中、无名指三指指腹的相对用力,对实验大鼠背部脊柱两侧的皮肤进行施术捏拿,自大鼠后海穴起始向头部方向直至大椎穴,此为1遍。第3遍后,每逢捏拿3次,将大鼠施术部位皮肤提起1次。造模成功后第2日即开始捏脊操作,1次/日,21遍/次,每日捏脊干预时间固定为15:00-17:00,连续操作10天。捏脊操作由固定一个人完成,每只大鼠捏脊时间约3 min。治疗结束后进行称重取材,记录体重并计算大鼠的胸腺指数;HE染色观察脾脏结构变化;运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CD3~+、CD4~+、CD8~+淋巴细胞进行T细胞亚群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PCR)检测脾脏转录因子T-bet、GATA-3 mRNA以及细胞因子IFN-γ和IL-4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别计算T-bet/GATA-3 mRNA和IFN-γ/IL-4 mRNA水平。实验数据统计方法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方析并进行LSD两两比较,造模前大鼠的体重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法进行比较。结果:1.HE染色:空白组大鼠脾脏粘膜下实质结构分明,白髓和红髓的结构清晰,界限保持完整,白髓中可见面积较大的圆形淋巴小结,可见排列较紧密的内部淋巴细胞。空白捏脊组大鼠脾脏的结构清晰,红髓、白髓的结构同样分明、完整,淋巴小结丰富,面积大。CTX模型组大鼠脾脏中的白髓红髓界限却不清晰;白髓数量减少、面积缩小;白髓结构破坏,多呈小蓝色块状,并散落于红髓中;滤泡和结缔组织可见增多,未发现明显的淋巴小结的存在。模型捏脊组中的大鼠脾脏结构相对保存完整且清晰,白髓红髓同样清晰可见,淋巴小结数量增多,却出现面积较小的情况。2.体重:干预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捏脊组和模型组大鼠的体重数值均出现显著下降,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捏脊干预治疗后,模型捏脊组大鼠体重数值较模型组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捏脊组大鼠体重数值较空白组上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胸腺指数:模型组大鼠的胸腺指数数值较空白组出现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模型捏脊组大鼠的胸腺指数数值较模型组出现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FCM:模型组大鼠外周血的CD3~+、CD4~+、CD8~+T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空白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捏脊组大鼠的外周血中CD3~+T、CD4~+T细胞百分比较模型组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捏脊组大鼠的CD3~+、CD4~+、CD8~+T细胞百分比高于空白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qPCR: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脾脏中T-bet、IFN-γ、T-bet/GATA-3、IFN-γ/IL-4mRNA的表达量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GATA-3 mRNA的表达量显著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模型捏脊组大鼠脾脏GATA-3mRNA表达量下降,T-bet/GATA-3、IFN-γ/IL-4 mRNA表达上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空白组相比,空白捏脊组大鼠的脾脏T-bet、GATA-3、IFN-γ、IL-4及T-bet/GATA-3、IFN-γ/IL-4 mRNA表达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捏脊疗法能增加CTX免疫抑制模型大鼠的体重、胸腺指数及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2.捏脊疗法可以增加正常大鼠的体重和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3.捏脊疗法能上调CTX免疫抑制模型大鼠脾脏T-bet/GATA-3mRNA及IFN-γ/IL-4mRNA的表达,进而促进Th1与Th2细胞向平衡状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