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护桩桩间临空土体破坏机理与稳定性分析方法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w0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类型的支挡结构中,支护桩因侧向抗力大、施工方便、对周边地质体扰动相对较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边坡治理、基坑支护工程中。支护桩是一种水平方向不连续的支挡结构,这种不连续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合理利用土体的自承能力;另一方面使其可以有较深的嵌固段,从而将荷载传递至相对稳定的深部地层中。当支护桩存在临空段时,如何确保桩间临空土体的稳定性成为工程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内外学者针对支护桩等非连续挡土系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关于桩间临空土体局部破坏现象的研究尚不充分,对桩间临空土体局部破坏机理及影响因素的认识并不全面,而且缺乏便于工程应用的桩间临空土体稳定性分析方法。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振动台模型试验手段对相邻两支护桩间临空土体破坏机理和稳定性分析方法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及成果包括:①从工程案例和模型试验现象入手,归纳出桩间临空土体的三种破坏模式,并对每种破坏模式的诱发因素、形成机制、识别特征、工程应对措施进行论述,为系统研究桩间临空土体破坏规律和机理、有针对性地建立桩间临空土体稳定性分析方法奠定基础。②基于力学分析方法获得土体中支护应力场的空间分布规律;根据支护作用的发生机制和支护应力场的不均匀特性,将被支护土体分为“直接约束区”和“间接约束区”两部分,从应力扩散和土拱效应的角度研究了“间接约束区”土体的力学特征;提出桩间临空土体潜在局部破坏区域的界定方法。③在综合考虑土体应变局部化特性和剪切带扩展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桩间三维滑动土楔的形成机制,建立了一种空间滑动楔形体模型;提出桩间临空土体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与相应的判据;针对桩间临空土体滑塌失稳破坏模式,基于能量平衡原理和极限分析上限定理提出一种能够考虑地震作用的桩间临空土体稳定性分析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法结合强度折减法获得了桩间临空土体稳定性系数数值解。④采用单一变量法研究了桩间临空面几何尺寸、被支护土体强度参数以及地震作用对桩间临空土体稳定性的影响;对理论计算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详细对比,明确了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研究发现,桩间临空土体稳定性系数随着土体黏聚力、内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桩间临空面宽度的增大而降低,但下降的趋势逐渐变缓;随着临空面高度的增大而降低,且降低的趋势逐渐减缓。当临空面高宽比位于4/1~1/1区间时,三维理论分析方法得到的临空土体稳定性系数随桩间临空面几何尺寸、被支护土体强度参数的变化规律与三维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保持一致,且略偏于安全。⑤采用拟静力法研究了水平地震作用与竖向地震作用对桩间临空土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水平地震作用与竖向地震作用均会降低桩间临空土体的稳定性;同时考虑水平地震作用与竖向地震作用时求得的桩间临空土体地震稳定性系数小于单独考虑水平地震作用或竖向地震作用时求得的地震稳定性系数;不论是桩间临空面宽度增大或是临空面高度增大,桩间临空土体地震屈服加速度系数均有所降低。⑥考虑到拟静力法将地震过程用施加在滑动土楔上的惯性力来表征,存在高估或低估地震作用的可能,进一步采用小型精密地震模拟振动台系统和自行开发的刚性边界支护桩模型试验装置开展了共计40组破坏性试验,探究了桩间临空土体动力破坏特征,以及临空面高度、临空面宽度、土体强度参数、地震波峰值加速度、加载波形等因素对桩间临空土体动力破坏性状的影响,并将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
其他文献
本文简要介绍了隐身技术、红外隐身技术的现状,详细阐述了涡轮风扇发动机的特点和在红外隐身方面的优势,分析了涡扇发动机在隐身飞机上的应用前景。
白藜芦醇等芪类化合物与人类健康和植物抗逆性密切相关,芪合成酶(stilbene synthases,STS)是合成该类化合物的关键酶。为进一步明确葡萄中STS基因家族的表达特性,利用生物信
最近,中国共享单车刚刚征服了英国曼城,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国元素早已经渗入韩国。
期刊
现代社会爆炸事件频发,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钢纤维高强混凝土(steel fiber reinforced high strength concrete,简称SFRHSC)作为新型抗爆防护材料,其抗爆性能的研究越来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灰度形态学累加和SUSAN算法的红外弱小运动目标检测方法。首先利用Butterworth滤波器对原始红外图像进行高通滤波,得到包含少许噪声点和目标点的处理图像;然
综述了被动声探测技术在新型防坦克地雷系统上的应用,并就坦克目标噪声识别的技术现状和发展前景作了概括性的介绍,预测了被动声探测技术在新型防坦克地雷系统上的发展趋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