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突变体是基因功能分析的工具,突变体库是功能基因组研究的主要平台。本研究以二倍体栽培一粒小麦234390为遗传背景,利用50 Gy快中子(Fast Neutron)和0.35%(v/v)甲基磺酸乙酯(E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变体是基因功能分析的工具,突变体库是功能基因组研究的主要平台。本研究以二倍体栽培一粒小麦234390为遗传背景,利用50 Gy快中子(Fast Neutron)和0.35%(v/v)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Sulfonate,EMS)分别诱变处理二倍体小麦风干种子,经过2-3年的田间形态学筛选,构建了含有375个突变体的二倍体小麦突变体库,其中快中子突变体57个,EMS突变体318个。根据表型,这些突变体可归类为生育期、颜色、叶形、茎秆、株高、分蘖、穗形、株型、育性等九个大类和38个亚类。半数突变体仅发生了一个性状的变异,其余突变体发生了2-8个性状的变异,表现出基因的多效性。颜色、叶形、株高的突变在突变体中占有很大比例(36%-66%),而生育期、育性、分蘖数目的突变所占的比例均低于10%。EMS的诱变频率为34.6%,快中子的诱变频率仅为2.54%。另外,在EMS M2群体中有四分之一的株系存在多个基因的突变,表明EMS可能是二倍体小麦较为理想的诱变剂。遗传分析表明大部分突变都是隐性遗传,但在EMS群体中发现两个表型相同的显性突变体。两个群体中的突变体大多具有不同的表型,表明使用多种诱变剂较易扩展诱变谱,更易获得不同类型的突变体。在两个突变群体内部及群体之间也观察到个别表型相同突变体。
其他文献
变叶海棠(Malus toringoides (Rehd.) Hughes)系蔷薇科(Rosaceae)苹果属(Malus Miller)陇东海棠系(Series Kansuenses Rehd.)植物,最早由Wilson于1904年在四川省西部地区采集
大豆营养价值丰富,发展大豆生产对改善人民的食物结构、满足蛋白和油脂的需求以及发展畜牧业和食品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磷是大豆植株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以多种方式参与大豆植株体内各种生物化学过程,对促进大豆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系统研究大豆磷素吸收积累与分配规律,对于合理施用磷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具有重要作用。本试验于2010-2011年在东北农业大学香坊试验站进行,采
色素的沉积、分布和浓淡在各种玉米间的变化对玉米功能基因组研究、遗传育种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紫色叶鞘(purple leaf sheath, PSH)是玉米中比较常见的与色素相关的性
由于采煤方式为综合机械化采煤,开采能力大,使地质条件相对较好的煤层逐渐减少,地质条件相对较差的煤层特成为主采煤层.马脊梁矿现在开采14-3#层属于近距离煤层,层间距从1.6~2
为明确黄淮海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复种连作系统周年最佳氮肥用量和养分限制因子,设置两个试验,研究了施肥对小麦和玉米生育期根际土壤特性、作物养分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试验一:明确氮肥用量对小麦-玉米复种连作根际土壤特性动态特征及其与产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之间的关系,能够为生产上合理施肥、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减轻环境污染提供理论依据。2014年大田设置小麦-玉米氮肥用量试验,设4个水平,分别为:0(CK:对
为小麦高产稳产及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于2008-2010连续两年在河南省温县祥云镇大田高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小麦生长、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平安8号为种植材料,测定了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冬小麦群体动态、干物质积累、花后光合特性、碳氮代谢、氮肥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明确了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小麦碳氮代谢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通过测定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冬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