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细管电泳(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狭义而言通常指毛细管区带电泳(CZE,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即在开放的石英毛细管中充满分离电解质溶液而进行的区带电泳方法;其分离效力源于不同荷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迁移速率的差异,即与其所负电荷、水化半径及在溶液中迁移时所受摩擦力等因素有关,简洁的也可近似相关于粒子的荷质比。自1981年出现至今,CE因其高效、快速、环保等优点,获得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成为继HPLC之后另一类重要的液相分离技术;而其后端的检测,因进样量甚微(纳升级)而面临挑战——期间,荧光、紫外、电化学等相关检测技术的陆续应用,有力推动了CE技术的发展。化学发光(CL, Chemiluminescence)检测灵敏度高、装置简单,其与CE的联用技术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就现实而言,因CL反应体系的复杂性高、可控性差,CE-CL技术的实现仍面临诸多困难。本文基于luminol、TCPO (bis(2,4,6-trichlorophenyl)oxalate)的相关CL反应,尝试建立新的CE-CL检测体系、拓展CE-CL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糖、苯酚类物质的间接CE-CL检测;寻找快速CL反应过程,使静态反应池作为简便的CE-CL接口方式而得以有效应用;加深了对TCPO的CL反应机理、hemin的催化特性等方面的认识。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六部分内容:第一章为绪论,概述了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发展过程、分离原理及相关检测技术:介绍了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原理、特点:对CE-CL联用技术中常见的发光体系、接口方式及其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说明了论文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基于咪唑在THF(四氢呋喃)溶剂中对双(2,4,6-三氯苯基)草酸酯(TCPO)-H2O2体系实现的超快CL反应过程,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静态检测池的简便CE-CL体系。本章的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在以THF为反应介质的imidazole(咪唑)催化TCPO发光体系中,我们记录到一类超快CL反应过程:反应自开始、达到最大CL光强至结束,在0.6s内完成并有强发光辐射:据此,设计实现了以静态反应池为CL检测单元的简便CE-CL检测系统——在最为简单的接口方式下,避免了因CL反应过程延冗导致的CE-CL峰展宽及拖尾。随后,基于imidazole-TCPO-H2O2-R6G(罗丹明6G)CL体系,我们采用该简便CE-CL系统并考虑TCPO在电泳过程中的稳定性,以非水毛细管电泳(NACE, Nonaqueous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方式对R6G(罗丹明6G)碱性水解过程进行了监测,获得相关水解速率常数、反应活化能等。方法具有良好的分离度、稳定性及重现性,对R6G、R6G-COOH的检测下限(LOD, S/N=3)分别为6×10-8mol/L、7×10-8mol/L。TCPO体系的CL反应通常较为缓慢,反应机理亦未明确;实验记录其极快CL反应过程与已有文献报道有显著不同,进而进行一系列静态注射测试,考察了催化剂(imidazole)浓度、氧化剂(H2O2)浓度及反应介质溶剂等对该CL反应光强、持续时间的影响——在所得数据基础上,提出imidazole催化TCPO-H2O2发光反应过程可能存在新的中间体,并给出了相关反应机理解释。第三章以luminol-KIO4-K3Fe(CN)6化学发光体系,实现了基于静态反应池的简便CE-CL体系对糖类物质的间接检测。这部分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将超快化学发光反应过程的实现拓展到常规的luminol体系——强碱性水溶液中,以一定浓度的K3Fe(CN)6为催化剂、K104为氧化剂,可在0.65s内由luminol完成强CL发光过程;这一快速CL反应,使采用静态反应池的CE-CL检测系统得以有效工作。在该检测系统的基础上我们观察到糖类物质经毛细管电泳后对luminol的CL基线产生的负信号,并以此实现了对D-果糖、鼠李糖、蔗糖、p-环糊精的间接CE-CL分析,获得了良好的检测灵敏度、线性范围及重现性。作为一种新的糖类分析测试方法,其装置简单、检测灵敏度尚可(10-5mol/L)、无需衍生即可实现对单糖、双糖及寡糖的快速检测;拓展了CE-CL检测技术的应用范围,并为CE-CL检测装置的微型化提供了思路。第四章以上一章实现的简便CE-CL检测系统为基础,进一步考察了间接CE-CL方法对糖的分离检测条件;以α-,β-,γ-环糊精为混合待测模型,测试了方法对寡糖的分离检测效能,并对实际样品中的环糊精添加剂进行了分析测试。这部分的工作,首先对分离介质碱度、DMSO含量等对糖类分离检测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其产生原因:其中,DMSO含量的增加可令CE-CL过程更加平稳、分离度改善,但基线降低、分析时间延长——据此,我们采用提高分离电压(22kV)的方法,在含40%DMSO的分离介质中,实现对三种环糊精的分离检测(24min内完成,三种环糊精的检测下限分别为:6.0×10-5mol/L、6.5×10-5mol/L、5.5×10-5mol/L)。方法以分离介质中DMSO的添加,调节EOF(电渗流)大小,改善待测物分离度;同时,分析测试了冬瓜茶饮料中的环糊精添加剂(β-γ-环糊精),验证了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第五章以改进的鞘流式CE-CL检测系统,利用维生素B12(VB12(Co(Ⅲ)))经还原后得到的VB12(Co(Ⅱ))对luminol-H2O2化学发光体系良好的催化能力,实现了对药品中VB12含量的CE-CL检测。实验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我们对实验室前期实现的鞘流式CE-CL系统进行了改进。通过“重力驱动-挤压控制”方式,改善外管路中化学反应试剂的流速控制,并实现对待测物CL检测时间窗口的计算与调节:加强了PMT检测器的避光处理;将分离高压负极移近毛细管出口端,消除管路中气泡对CE电泳过程影响。第二部分,以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为还原剂,在温和条件下将VB12(Co(Ⅲ))→VB12(Co(Ⅱ));通过CE电泳过程,将干扰物质与VB12(Co(Ⅱ))分离,实现其柱端CL准确检测。实验测试可在20分钟内完成,检测下限(LOD)2×10-7mol/L(S/N=3);方法应用于药品中VB12的CL分析,结果令人满意。第六章对一类高效CL催化剂hemin(?)勺特性及其在CL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苯酚类物质的间接CE-CL检测。实验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以静态注射实验考查了hemin对luminol-H2O2体系的CL催化特性,发现中性介质中hemin具有较碱性、酸性介质中更强的CL催化能力,而Br、F-等卤素离子的存在可进一步增强其CL催化信号:但该体系与CE技术的联用遇到困难(主要由于hemin的自聚特性,导致相关CE-CL过程无法顺利进行)。随后,通过向hemin-luminol的DMSO水溶液及化学发光试剂中添加高浓度的NH3·H2O,实现了hemin的自由泳动(实验获得平稳的CE-CL基线)——这主要得益于NH3对hemin中心Fe(Ⅲ)的配位,消除了其自聚对电泳过程的影响;这一结果对hemin在CE-CL分析中的应用有着显见的作用与意义。在此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尝试以间接CE-CL方法对苯酚类物质进行测试,获得了灵敏、快速的分析结果——15min内完成了五种苯酚的分离测试,相关检测下限为:4.8×10-6(2-仲丁基苯酚)、4.9×10-6(邻甲酚)、5.4x10-6(间甲酚)、5.3×10-6(二氯酚)、7.1×10-6(苯酚)mol/L。后续实验,虽有4种酚类在静态注射中表现出对hemin-luminol-H2O2体系CL的抑制,但二氯酚却对发光信号有增强——因此,我们倾向于将该间接CE-CL检测过程的机理归结为CE电泳中待测物对luminol的离子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