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国土空间不同利用类型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尤其是在承担着生态保护任务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分区是减少各类土地利用竞争冲突和提供决策机会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重点生态功能区神农架林区为例,根据实际调研情况,构建“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区划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GIS,遥感和数理统计分析,对各单元进行定量评价,得到其三类功能评价分值,基于多目标土地分配模型(MOLA),以耕地保护红线、城乡扩张边界和生态红线为约束条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定量划分三类空间的范围,并尝试模拟不同情境下的动态分区,最后总结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分区方法和路径,以指导城乡规划、土地总体规划、生态规划等规划的编制衔接,有利于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促进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重点生态功能区三类空间分区方法探索通过对实际研究区域的现状分析和多规分析,梳理生态功能区的现实矛盾和政策矛盾,将规划目标与现实状况结合,并从多规的空间冲突、理念矛盾、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研究,统一协调研究区域的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特别是确定“三线”划定(城镇扩张边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并以“三线”划定作为三类空间分区最重要的约束条件,来实现多规的融合。基于国内外文献和案例的研究,多目标的分区方式是未来分区发展以及结构优化的前沿方向,本研究尝试以多目标(MOLA)的方法,以三类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整合规划政策和现实情况的约束条件,作二维的线性约束规划,求得满足分区的最优解,得出三类空间的分区结果,并找出空间上的冲突地块,并对具体冲突区域,进行具体的案例具体分析。(2)基于MOLA方法对神农架林区农业生产、城镇发展及生态保护三类空间进行分区,并对分区结果验证分析。林区城镇发展、农业生产、生态保护空间的比例约为0.73:1.92:97.35,其中农业生产空间集中分布于阳日镇西北部和东南部、木鱼镇东部;城镇发展空间主要分布于松柏镇东南部、阳日镇中部、新华镇中部和木鱼镇西北部;生态保护空间广泛分布于整个林区范围。(3)总结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土空间分区的差异性(1)重点生态功能区功能分区方案要考量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定位。相比于其他区域,生态功能区更加注重其在上位规划下的生态功能定位,借鉴国外空间规划分层规划理论和技术和国内反规划理论的思想,本文以三类功能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客观评价生态功能区的资源禀赋,先确定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核心保护区和缓冲区作为本底约束,然后在有限的空间内对农业生产和城镇发展进行合理的划分,弹性与刚性相结合。(2)重点生态功能区功能分区方案与规划实践紧密结合。传统的综合分区又存在分区过程和结果与各规划间贴合度差的问题,故本文将“多规合一”思想融入综合分区中,在继承前人的规划成果、衔接各类规划的同时又有利于促进分区方案与有关规划的相互融合,提高综合分区的协调性与实用性。(3)重点生态功能区功能分区方案与动态分析模拟应用相结合。现有的分区主要适用于对区域的静态描述,并没有形成连续的动态的分区过程。因此本文模拟未来不同发展方向与政策情景下的区域状态,以避免传统静态分区对未来形势估计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