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一种罕见的心肌病,以右心室肌进展性纤维脂肪化和致死性心律失常为主要特点,大部分与基因突变相关。OBSCN基因是一个主要在肌细胞中表达的基因,其蛋白产物obscurin分布于肌节中,参与横纹肌纤维的发育、正常肌浆网结构的维持等。已有报道OBSCN基因突变与肥厚型心肌病、左室致密化不全等心脏疾病相关。尚未有OBSCN基因突变引起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报道。有研究表明obscurin的Ig48结构域改变可以导致心肌细胞钙电流紊乱,从而引起心律失常。明确OBSCN基因突变是否是引起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原因,以及其潜在的致病机制对于进一步理解obscurin的功能,寻找ARVC的治疗手段非常重要。目的建立患者特异性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心肌细胞的研究模型,明确OBSCN基因突变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疾病表型的关系,并探索潜在致病机制。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一例携带OBSCN基因突变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抽取其外周血,通过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去分化建立患者特异性诱导多能干细胞系。通过诱导患者特异诱导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建立患者特异性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心肌细胞的研究模型。通过膜片钳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方法明确获得的心肌细胞是否具有疾病表型,通过对突变基因荧光定量PCR、免疫荧光定量分析明确其表达情况。对与其结合的锚蛋白行细胞定位分析探索基因突变对相关细胞结构的影响。结果成功建立该名携带有OBSCN基因突变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特异性诱导多能干细胞系,并诱导出可用于体外结构、功能实验的心肌细胞。对获得的心肌细胞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疾病组心肌有更多的脂滴沉积。提取心肌细胞总RNA行荧光定量PCR发现OBSCN基因表达量略减低。间接免疫荧光定量分析发现obscurin蛋白含量降低,但在肌节中的定位分布无明显异常,而与其C末端结合的锚蛋白1.5定位明显紊乱。膜片钳检测发现患者来源的心肌细胞L型钙电流升高。结论经过对该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特异的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心肌细胞进行表型及功能分析,该患者携带的OBSCN基因突变很可能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致病突变,其致病机制可能与细胞内钙电流紊乱以及obscurin蛋白C末端结构改变,不能与锚蛋白1.5结合,导致锚蛋白1.5分布紊乱、肌浆网结构受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