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目的为探讨脑梗死后失眠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使此类疾病在临床工作中的诊断及防治具有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自2015年4月至2016年10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入院就诊的首发脑梗死患者共140例,其中男性72例,女性68例;参考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对入选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评估,以PSQI总分≥7分作为失眠诊断标准,把14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失眠组和非失眠组。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差异、焦虑抑郁的程度,分别对失眠组及非失眠组患者的相关资料(性别、年龄、既往病史、焦虑情况、抑郁情况、梗死部位、脑梗死分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统计运算,并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行颅脑MRI检查。应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死后失眠的发生率为53.6%,女性患者失眠发生率较高为63.2%,男性为44.4%;<50岁患者失眠发生所占比率最高(71.4%),其次为﹥70岁患者(61.2%)、50~70岁组人群比率(40.7%),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合并高血压疾病的脑梗死患者中失眠的发生率为57.0%,未患有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中失眠的发生率为46.8%;同时合并糖尿病脑梗死患者中失眠的发生率为64.9%,未合并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中失眠的发生率为45.8%;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中失眠的发生率为70.3%,尚无冠心病的患者中失眠的发生率为47.6%;合并心律失常的脑梗死患者中失眠的发生率为66.1%,无心律失常的脑梗死患者中失眠的发生率为44.4%,其中合并高血压的失眠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别(P>0.05),而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病灶置于脑干的患者失眠发生率最高(70.4%),基底节区(69.0%),大脑皮质梗死组(41.3%),小脑梗死组(36.8%),丘脑梗死组(16.7%),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急性期失眠的发生率63.3%,恢复期失眠的发生率为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较低的患者中失眠的发生率为46.1%,NIHSS评分偏高患者为73.7%;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评估无焦虑情绪的患者失眠发生比率为41.0%,轻度为57.1%,中度为73.1%,重度为80.0%,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为无抑郁的患者失眠发生率为42.3%,轻度抑郁的为66.7%,中度为76.9%,重度为87.5%,各组间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出现失眠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梗死灶部位、脑梗死分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焦虑、抑郁情绪有关,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这些危险因素,在对脑梗死积极治疗的同时,也应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早期的干预与预防,以减少失眠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