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南山构造带位于共和盆地北缘,处于西秦岭造山带、南祁连构造带和宗务隆构造带重要的衔接转换区域。带内发育的大面积基性、中基性和中酸性侵入岩,是青海南山构造带印支期构造演化的重要物质记录。综合运用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方法,对出露于青海南山构造带内的主要基性、中基性和中酸性侵入岩体开展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和系统的室内研究,取得了以下进展和初步结论:1、早三叠世晚期-中三叠世早期的陆缘弧型基性侵入岩。达不祖乎岩体中发育的镁铁-超镁铁质岩石,主要包括辉长岩和辉石岩,二者均属于岛弧拉斑玄武岩系列,具有类似玻安岩和玻玄岩特征。岩石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特征,岩浆来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的相对富集的地幔楔源区,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5%~10%部分熔融的产物。辉长岩和辉石岩是在地幔橄榄岩不同程度部分熔融条件下,岩浆经历一定的橄榄石和辉石的分离结晶后的产物。斜长石矿物学特征显示具有类似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岩石特征。综合分析认为,达不祖乎岩体中的基性岩可能形成于弧前或俯冲早期阶段。辉长岩和辉石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47.7±2.8Ma和247.9±2.5Ma,形成于早三叠世晚期-中三叠世早期。2、中三叠世早期达不祖乎岩体中的中基性-中性岩和千卜录寺岩体为包含辉长闪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辉长岩等多种岩性的杂岩体。岩石均属于亚碱性系列,具有拉斑/钙碱性系列过渡特征。岩浆源区为受俯冲流体及少量沉积物富集作用的地幔源区。源于尖晶石-石榴石二辉橄榄岩部分熔融(约5%~15%)。分离结晶作用在岩浆的演化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岩浆上升过程中受到陆壳物质混染程度小且不均匀。获得达不祖乎岩体辉长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43.7±2.2Ma,千卜录寺岩体闪长岩结晶年龄为246.0±2.5Ma,为中三叠世早期洋盆俯冲阶段的岩浆记录。3、青海南山构造带花岗岩体不同岩性单元为同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当家寺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江西沟岩体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含斑二长花岗岩、少斑二长花岗岩、多斑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组成;黑马河花岗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组成;沟后岩浆杂岩体由辉长岩、辉长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及花岗闪长岩组成。花岗质岩石多数具有准铝质-弱过铝质特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江西沟花岗岩体部分分异程度较高的岩石具强过铝质特征。花岗岩体形成过程中岩浆主要经历了斜长石、钾长石和角闪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同时幔源岩浆不同程度参与了花岗岩体的形成。花岗质岩石和暗色微粒包体的黑云母、角闪石和斜长石矿物学研究表明,具岩浆混合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四个花岗岩体均具有富集Rb、Th、K、L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Nb、Ta、Ti、P等典型的弧岩浆岩特征,暗示形成于俯冲背景下的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环境。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析表明青海南山构造带花岗岩体形成年龄为245Ma~240Ma,为中三叠世。4、青海南山构造带印支早期侵入岩岩性以花岗岩为主,少量的石英闪长岩、闪长岩和辉长岩,与活动大陆边缘的火成岩组合特征类似。研究区侵入岩的形成年龄(248Ma~240Ma)与东昆仑造山带及宗务隆构造带俯冲阶段岩浆岩的形成年龄一致。研究区隆务河组砂岩的研究显示源区构造背景为活动大陆边缘或大陆岛弧。结合邻区地层及岩浆岩资料,认为印支早期从宗务隆构造带经青海南山构造带至西秦岭北缘可能存在统一的大陆边缘弧环境。5、结合区域上的已有地质资料,认为青海南山构造带印支早期构造岩浆事件受控于古特提斯洋演化阶段的宗务隆小洋盆向南俯冲过程,并将青海南山构造带及邻区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晚泥盆世-二叠纪中期大陆裂解和洋壳扩张阶段;(2)二叠纪晚期-中三叠世洋壳俯冲阶段;(3)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陆陆碰撞及后碰撞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