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力资源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能够直接或间接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口,包括了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人力资源的开发就是要使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达到协调,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加大教育投资。教育的功能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全面发展,进而决定经济的发展,三者的关系可以简单用图表示为:教育→人力资源→经济发展→教育……,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这三者的关系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人力资源思想,而且已被美国、日本、德国和亚洲四小龙等国经济腾飞的事实所证明。人力资源思想早在古代就出现了,孔子、孟子等思想家对此都有所阐述。90年代以来,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人力资源理论,整体来说还不够完善。在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后,西部人力资源开发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整个西部开发要取得预期的成果,不仅要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还要开发人力资源,因为人力资源在生产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低素质的劳动力是无法胜任新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历史的、自然的、社会的和政策的等因素影响,我国西部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落后于东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力资源数量过于庞大和质量相对低下,追究其深层次原因,便是教育问题落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投入小、教育结构不合理等。因此,要解决西部人力资源问题,不仅要从短期着手,引进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人才,更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西部经济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从根本上改变西部人力资源的状况,这便需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实施教育产业化,转变以往落后的教育模式,提高整个西部人力资源的素质,以适合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因此,本论文将以西部人力资源为出发点,分析和研究我国西部人力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西部人力资源落后的原因,并揭示出教育投资、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三者的关系,从而对此提出一些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和思路。<WP=3>对此,本论文的基本思路是这样展开的:首先,回顾国内外人力资源思想和理论的发展,提出人力资源的含义和特点,并将它与人口资源、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本等概念进行区分。在此基础上,提出西部人力资源开发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既然人力资源对西部大开发来说如此重要,那么现有的人力资源现状如何呢?能否满足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在第二章中,就此谈到了西部人力资源的现状并分析了导致其落后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教育问题,因此,在第三章中,透彻地阐述了教育投资与人力资源、经济发展的关系,把研究重点转移到教育上。将这三者联系起来,正是本论文的创新所在,即从教育的角度出发研究西部人力资源的开发,避免了对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泛泛而谈。既然找到了西部人力资源落后的根源,那么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所以,在第四章中,谈到解决这些问题所提出的建议。这些建议包括:从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上来说,加强教育投资、实施教育产业化;从人力资源数量上来说,就是合理引导人力资源的流动,引进西部急需的人才,输出大量闲置劳动力,以减轻就业压力。这是本论文的基本思路,也是本论文的逻辑结构。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掌握、运用和开发技术,人的智力作用日益突出,这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限于数量的多少,而是质量的高低,这便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同时,美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证明:经济之所以能如此迅猛发展,主要原因在于政府长期对国民教育高度重视和巨大投入,极大地增加了人力资本的存量。但是,我国西部由于自身的一些主客观原因,限制了教育的投入和教育的发展,致使西部人力资源落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为了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开发西部人力资源,就必须在思维上进行一些创新,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西部教育投资和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并在具体的措施上进行改革。因此,笔者认为:要开发我国西部的人力资源,必须根据西部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由于,西部的经济、<WP=4>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等都落后于东部,其相应存在的问题也就比较突出,尤其是加大教育投资方面的资金问题和教育产业化的观念改变问题以及人才引进方面都是难题。所以,在本论文里,综合各方面的建议和问题,将本论文的重点放在第三章和第四章,即教育投资、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从教育角度开发西部人力资源。之所以把重点放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基于这些考虑:教育投资、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三者关系的分析将三者结合起来,为第四章教育产业化措施的提出奠定基础,换言之,在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中,提出教育产业化是因为教育投资可以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以促进经济发展。因而,教育产业化是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措施和途径。诚然,由于教育有滞后性,教育主要为未来培养人才,那么如何解决现有的人才缺乏问题和西部人力资源数量过于庞大所造成的就业压力问题呢?因此,在第四章的最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