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马家窑文化遗址环境空间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居址结构和墓地布局与选址分析,探讨居址与墓葬的空间关系,以及分析这种居葬空间关系形成与变化的原因。分析表明,马家窑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与北部、陇中黄土高原、以及河西走廊的堆积平原区域,海拔在1500—2500米之间,遗址分布的坡向以北向、南向与东向为主,坡度区间为0—16°,主要位于距河流10000米范围以内。在居址结构与墓地布局上,从石岭下类型到马厂类型,马家窑文化居址结构都是一种混杂分布的形态,但从部分叠置型遗址分析来看,在长期的连续发展中居址内部功能区分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马家窑文化墓地的选址总体上背山面水,与居址相比,墓葬多分布在更靠近河流的台地前缘地带,且墓地在布局上普遍具通过墓葬之间排列间隔或是以自然地形为界来划分墓区或墓群的现象。通过马家窑文化居葬共存遗址的分析表明,居址与墓葬的空间关系可以概括为居址葬、居葬混杂与居葬分离三种模式,经历了由混杂、到半混杂半分离、再到以自然地形为间隔的完全分离的三个发展阶段。部分公共墓地中居址分布的线索也表明越到马家窑文化后期,居址与墓地分离的程度就越彻底。不同形态的聚落中的居葬空间关系表明,代表聚落发展不同阶段的散点式聚落与并列式聚落分别表现为居葬混杂与居葬分离的两种居葬空间关系。在居葬空间关系的成因上,本文认为马家窑文化居葬空间关系由混杂走向分离是聚落功能区分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受方位尊避与趋吉避凶的原始丧葬观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