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与保障,而人均耕地占有量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耕地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我国正面临耕地数量不足以及质量水平整体偏低等严峻考验,耕地生态安全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尤其是在山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而耕地整理活动往往伴随着梯田与坡地的形成,有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干扰与破坏,导致生态风险的形成,并且危害性更大。因此在山区开展耕地整理工程之前既要考虑整理的适宜性,又要考虑进行耕地整理活动是否会造成生态风险。文章运用相对风险模型评价山区耕地整理生态风险,同时选取影响山区耕地整理的主要因素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评价山区耕地整理适宜性,然后运用互斥矩阵模型耦合山区耕地整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与山区耕地整理适宜性评价结果,得出山区耕地整理分区结果,最后以位于太行山区的涞源县为研究区进行实证研究,致力于为山区耕地整理项目的时空布局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文章经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运用相对风险模型,经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风险表征三步评价山区耕地整理生态风险,并根据耕地整理的特点对模型进行改进。根据耕地整理生态风险指数将涞源县耕地划分为低风险区、一般风险区、较高风险区与高风险区共4个生态风险区域,其中:低风险区面积为13443.97 hm~2,占县域耕地总面积的44.56%,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于涞源县中部与北部;一般风险区面积为7913.98 hm~2,占县域耕地总面积的26.23%,主要分布于涞源县中部、南部与北部;较高风险区面积为7033.97 hm~2,占县域耕地总面积的23.31%,主要分布于涞源县西南部与东部;高风险区面积为1779.86 hm~2,占县域耕地总面积的5.90%,主要分布于涞源县西南部与东北部,但分布较为分散。从县域整体来看,分布最多的是低风险区,分布最少的是高风险区,涞源县整体耕地整理生态风险较低。(2)选取影响山区耕地整理的主要因素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进行山区耕地整理适宜性评价,根据耕地整理适宜性指数将涞源县耕地划分为适宜整理区、比较适宜整理区、一般适宜整理区与不适宜整理区共4个整理类型区,其中:适宜整理区总面积为8896.49 hm~2,占县域耕地总面积的29.49%,主要分布于涞源县中部;比较适宜整理区总面积为6234.44 hm~2,占县域耕地总面积的20.66%,分布较为分散;一般适宜整理区总面积为10315.53 hm~2,占县域耕地总面积的34.19%,主要分布于涞源县北部;不适宜整理区总面积为4725.32 hm~2,占县域耕地总面积的15.66%,主要分布于涞源县北部。从县域整体来看,分布最多的是一般适宜整理区,分布最少的是不适宜整理区,涞源县整体耕地整理适宜性较高。(3)以耕地整理生态风险评价与耕地整理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利用互斥矩阵模型将两者耦合进行耕地整理分区研究,根据互斥矩阵模型耦合结果,将涞源县耕地划分为耕地整理I级区、耕地整理II级区、耕地整理III级区与耕地整理IV级区共4个整理分区,其中:耕地整理I级区面积为9815.33 hm~2,占县域耕地总面积的32.53%,主要分布于涞源县的中部;耕地整理II级区面积为8167.54 hm~2,占县域耕地总面积的27.07%,主要分布于涞源县的中部与北部;耕地整理III级区面积为10409.05 hm~2,占县域耕地总面积的34.50%,主要分布于涞源县东部与北部;耕地整理IV级区面积为1779.86 hm~2,占县域耕地总面积的5.90%,主要分布于涞源县的西南部与东部。从县域整体来看,分布最多的是耕地整理III级区,分布最少的是耕地整理IV级区,涞源县整体耕地整理前景较好。文章基于耕地整理生态风险评价与耕地整理适宜性评价对山区耕地整理分区进行研究,明确山区耕地整理的重点区域和时序安排,为山区耕地整理项目的时空布局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参考,使山区耕地整理工作更具针对性,以期促进山区的耕地整理工作更好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