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公司的管理模式,已发展成为股东聘用职业经理人来进行公司的经营管理的形式,但由于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存在利益矛盾,现代公司都会面对委托—代理问题。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是现代公司经营中用于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最为普遍和有效的工具。《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在2005年12月31日由证监会正式发布,表示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正式进入实施股权激励有章可循的阶段。从2006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推出开始,截至2011年12月31日,我国A股市场,创业板上市公司有20家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中小企业板有56家公司,主板市场有36家公司,大部分早期推出股票期权的公司的经营业绩都在实施股票期权计划后有明显改善,股票期权促进了公司的发展,平衡了经理人与股东的利益矛盾。我国中小企业板市场2006-2009四年间共12家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2010年有13家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而2011年就有31家公司实施,近两年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公司总数比前四年增长了 266.67%。中小企业板公司对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认识越来越深,正在不断扩大其使用范围。与我国主板、创业板市场相比,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在中小企业板的应用发展更为迅猛,受到投资人的高度关注。在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中,对经理人起到约束作用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行权条件。行权条件是在经理人获得股票期权后,判断经理人能否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行权的标准。可以说行权条件是考试的“及格线”,用于衡量经理人是否完成业绩,能否获得可观的利益。国内外大部分的学者从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激励成果、盈余管理影响、高管薪酬等多方面研究,对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行权条件缺少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论文的写作背景,即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近年在中小企业板的应用高速增长,且有利于解决现代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然后介绍了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理论基础,讨论了股票期权激励计划适用的公司类型;再着重分析了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中的行权条件设计,从行权条件的概念、重要性、影响因素、设计原则、构成体系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对目前中小企业板公司使用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情况进行了统计,重点分析了各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行权条件的统计特点,得出了论文的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中小企业板公司行权条件中采用的业绩考核指标单一、无弹性,设定数值大部分低于计划实施前的公司业绩,存在行权条件偏低的现象,且没有针对特定对象设置特殊指标,存在较多可以改进的方面。论文的主要贡献是:(1)把中小企业板作为研究平台,选择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行权条件作为切入点,从不同的角度考核行权条件设置是否科学;(2)使用了描述统计,多个因素交叉比较分析了行权条件的现状,为结论提供数据支持;(3)考察了个别特殊案例,为完善行权条件设计提供参考意见。论文的不足是:(1)大部分公司于2010-2011年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验证期权激励计划实施效果的样本较少;(2)没有建立模型将不同行权条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进行量化;(3)没有对国内外行权条件进行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