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基层体校作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构成我国竞技体育“宝塔”的“塔基”的部分,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力量,推动了我国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是我国竞技体育辉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计划经济下的培养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现代竞技体育自身发展的需求,作为“塔基”部分的“基层体校”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及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微观探索锦州市体校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一、锦州体校的管理体制比较健全,管理目标比较明确。但管理目标的可执行程度较低,管理过程重视竞赛成绩,功利色彩浓厚;项目设置上优势项目和地方特色不突出;训练经费来源单一、社会投入不足。二、锦州体校科学训练科学化程度不高。训练时间过长;训练计划制定缺少严谨性、科学性;训练的科学保障程度不高;选材依据欠缺科学性;人口狭窄、选材渠道单一。三、锦州体校教练员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学历偏低;任教途径不合理;科研能力整体偏低;工资、奖金待遇偏低;具有一定的自信心,但是训练热情不高。四、锦州体校人才储备逐年减少;运动员运动等级较高;部分运动员的训练动机与我国三级训练体制的竞训目标存在偏差,但是训练投入积极性以及与教练员配合较好;锦州体校运动员学训矛盾依然突出,重视体育训练忽视文化学习的倾向比较严重;运动员向高校输送的比率较高,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运动员的出口,但向上一级运动队的输送率较低。五、基层体校运动员的社会保障程度较低,缺少政策、制度上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