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农民心理问题研究——以合肥市长丰县牌碑村为例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xsnjz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然而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农村的教育、集体观念、政治参与、农民维权、社会认同、生态环境等许多方面都达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农村领域的影响,营造和谐的农村文化氛围,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加全面的要求和更为深远的意义。  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而农业科技的运用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动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应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的必然要求。农业科技创新是确保我国粮食供给的基础要素,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决定力量,是突破环境资源约束的最终选择,具有显著的基础性、公共性和社会性。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农业科技成果要想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是桥梁,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重要环节。然而,我国长期存在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状况。当今,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高达70%~80%,而我国仅35%~40%,且真正具有规模的转化率不到20%。①农业科技成果不能有效投入农业生产,造成农业技术技术成果浪费,也耗费了我国紧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使农村经济停滞不前,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受体。由于行为是由个人的心理和思想决定,因此,农民的内在心理影响着农民的外在行为。  农民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直接决定着农业科技成果是否能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推广要以人为本,农民心理不可忽视,在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时,对不同心理特点的农民用不同的引导方式,有效地改变农民行为,使农民积极主动地接受新成果、新技术,才能使得农业技术成果有效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经济来源,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采取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对安徽省长丰县吴山镇牌碑村进行实地调研,运用走访调查、以及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的方法,对当地农民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立足农民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反应的角度,发现当地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本文内容由六章组成。第一、二章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三章主要阐述吴山镇牌碑村基本情况及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科技推广类型、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第四章具体阐述牌碑村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农民心理现状,如守旧心理、求稳心理、从众心理,以期准确把握当地农民心理状态。第五章主要说明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产生上述心理现状的影响因素。第六章:对策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在分析农民接受科技成果时表现出的独特心理特点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的目标要求,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解决农民心理问题、提升推广人员能力、培育农技需求主体等方面,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对不同心理表现的农民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有效改变其心理行为,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该村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构建问题,为当地政府部门作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以期加快当地农业科技推广,推进新农村建设,也为今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时期,西北的草原丝绸之路周围成为民族成分多且复杂的民族聚集区。北方的突厥、薛延陀、黠戛斯、吐谷浑、西部的吐蕃、葛逻禄等民族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针对赵固一矿11011工作面大埋深薄基岩厚覆盖层下煤层开采难度大,存在涌水涌砂威胁的现状,采用现场调研与统计分析方法,论述了薄基岩突水威胁煤层涌水涌砂的条件。其基本顶关
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者以其他非法目的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是危害极其严重的暴力性犯罪。绑架罪不仅对人质的人身安全产生侵害,还以伤害人质身体健康为
基于集中参数法建立了人字齿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平移-扭转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模型中考虑了人字齿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多重啮合间相位关系,提出了计入啮合相位的时变啮合刚度,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