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长期耕作及秸秆管理方式下土壤碳/氮动态及碳组分、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ng_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氮素固定是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因此,影响土壤有机碳及氮素等养分平衡的土壤管理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极大关注。轮作及频繁的耕作可改变秸秆的数量及质量,进而改变土壤养分动态最终影响肥力状况及土壤质量。本研究通过长期定位试验,旨在分析评价不同耕作方式及秸秆还田处理对华北平原麦玉两熟区土壤特性的影响,主要测定指标包括:土壤养分(P、K、Mg、Ca、Mg、Na、Fe、Mn、Cu、Zn)、pH、容重和孔隙度的分布情况,以及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含量、储量等。试验始于2001年冬小麦季播种前,共设4个处理:翻耕秸秆不还田(PTO)、翻耕秸秆还田(PT)、旋耕秸秆还田(RT)和免耕秸秆还田(NT)。(1)与PTO、PT目比,NT和RT表层(0-10cm)土壤的有机碳、氮含量较高。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下降。相对于PT, NT和RT土壤有机碳、氮含量随土层加深而减少的趋势更为显著(P<0.05)。与PT相比,NT减少了对土壤的机械扰动,较RT和PT显著提高了土壤容重(P<0.05);从另一方面来讲,NT处理下的土壤孔隙度最低,PT和PTO较NT显著增加了土壤的孔隙度。(2)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随土层的加深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受耕作时间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与PT和PTO相比,NT和RT提高了0-10cm土层的有机碳组分;但处理10cm以下土层的有机碳组分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此外,NT处理>10cm土层的有机碳组分(除轻组有机碳和非颗粒有机碳外)呈现明显的层化现象。与轻组有机碳不同,土壤颗粒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与轻组有机碳与耕作方式的改变密切相关。(3)NT提高了0-5cm土层的营养元素含量,主要表现现为:所有供试年份的p含量提高,2009年的Mn含量提高和2007,2009年N含量提高。RT显著提高了各年份0-10cm的Zn含量及5-10cm土层的N含量(P<0.05)。各耕作方式下,土壤Ca和Na的含量随着土层的增加不断增大,但是,N、P、K、Mn、Zn和Cu的含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而Mg和Fe含量则无明显的变化规律。(4)NT和RT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初始值显著低于PT(P<0.05),然而,2012年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与2001年相比,2012年PTO、PT、RT和NT处理下0-30cm有机碳固定速率分别为10.60、13.95、13.65和14.92Mg ha-1。各年份,0-30和0-50cm土层厚度的N储量均表现为:NT>RT>PT>PTO。0-30cm土层,NT和PT处理含有较高的有机碳储量,而N储量则以NT和RT处理较高。(5)NT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及多数年份的氮层化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PT处理下的C:N显著高于RT和NT(P<0.05)。各指标之间相关关系从某方面可以揭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性状影响的机理。如,土壤N、P、K和Zn的含量与有机碳及碳组分含量呈显著相关,而其他养分则无明显的变化规律,而土壤容重与所测定指标(土壤有机碳、碳组分及养分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为提高华北平原土壤质量,在选择耕作方式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作物产量、养分利用、肥料管理等,确保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提高。
其他文献
传统侦查措施课程多遵循&#39;台上讲、台下记、知识多、消化慢&#39;的老套路,很难适应当代复杂多变的犯罪态势。只有积极探索和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侦查措施互动性学习共同体
本文的研究主旨是鉴定并开发有益农用微生物资源,并对相关功能基因进行克隆和功能验证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真正的生活."理想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动力及实现模式,理想的形成受制于多重因素,家庭、社会及学
定向校本课程是一种新兴的体育项目,目前已被引入小学校园.在小学校园中开展定向校本课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使其积极进入体育活动.基于当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管理对经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江苏省2016年1—6月进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6年7—12月将实施品管圈管理后
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药物品种规格的不断增加,新剂型的不断出现,药物配伍应用的日益常见,有的新药又比较容易混淆,因此药物处方上出现的问题也日见增多.
目的:评估中医穴位按摩分娩镇痛的安全性。方法:观察组100例初产妇在临产后给予穴位按摩分娩镇痛,对照组346例为初产妇单胎头位常规顺产。观察指标:羊水性状、新生儿Apgar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