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心血管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患者(ESRD)包括慢性沈衰竭维持性透析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与普通人群相比,ESRD包括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相关病理生理改变,包括左心室肥大、心肌纤维化、电解质紊乱等加剧了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最终引起死亡率上升。研究表明心力衰竭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被显著激活。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成为继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阻断剂(ACEI/ARB)与β受体阻滞剂之后第三个能改善心力衰竭预后并降低死亡率的药物。但包括2013 ACCF/AHA心力衰竭管理指南及2012ESC/HFA指南均一致指出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禁忌证为血钾>5 mmol/L或eGFR<30 ml/min·1.73 m2。目前大多数研究均将终末期肾病患者排除在外。然而,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较非透析终末期肾病患者高钾血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使研究风险降低。 本研究以29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为对象,及设31例肾功能正常的慢性心力衰竭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螺内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并在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B型钠尿肽(BNP)和血醛固酮(ALD)浓度、血钾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以期观察在维持性腹膜透析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螺内酯对改善心功能的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从2012年01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腹膜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中,选取治疗时间>2月且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34例患者,同时对照组入选肾功能正常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8例。经2月洗脱期后,29例维持性腹膜透析及31例肾功能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入选。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病因、NYHA心功能分级、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血钙浓度、透析患者KT/V以及治疗药物情况。基线前观察期给予包括ACEI/ARB等基础用药。 经过2月洗脱期。所有入组病人均予螺内酯片20mg,每日1次,治疗6月。测定基线、治疗后1周及此后每月的血钾浓度,测定基线、治疗后3月、6月的心功能分级、B型钠尿肽(BNP)、血醛固酮(ALD)浓度及心脏超声测量的 LVEF、LVEDD、LVESD, LVST及LVPWT,LAD,并计算LVMI。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P<0.05者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前后指标差异分析采用协方差分析。 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情况:入选患者腹膜透析组患者β受体阻滞剂应用百分比、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2)。 2、治疗前后心脏指标的变化。 (1)与肾功能正常组比较,治疗6月后腹膜透析组心功能分级、LVEF、LVMI、BNP的变化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治疗后腹膜透析组心功能分级较基线比较低分级比例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LVEF较基线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基线水平相比,腹膜透析组治疗后3月和6月的BNP水平均显著下降(p值均<0.05);但左心室舒张期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及左房内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后6月的LV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6)。 3.血醛固酮的变化:腹膜透析组患者醛固酮水平高于肾功能正常组患者,两组患者治疗后醛固酮水平均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血钾变化:与基线水平(4.35±0.54mmol/L)比较,腹膜透析组治疗后第1周血钾水平升高(4.78±0.75)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治疗后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图1)。腹膜透析组1例患者研究1月时出现测血钾5.97mmol/L,退出研究。腹膜透析组所有患者高钾血症总发生率6.9%,但没有出现血钾超过6mmol/L。腹膜透析患者亚组分析:在有残肾组与无残肾组比较研究各阶段血钾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RASI基础上叠加小剂量螺内酯短期应用于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可有助于改善心功能和左心室重塑,且高钾血症发生率低,安全性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