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达川区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了该区域2017年地质灾害隐患统计特征,借助ArcGIS 10.0软件平台,加入高程、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及该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分析,研究了2017年地质灾害隐患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地质灾害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质灾害隐患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不稳定斜坡等5种类型,且分布密度相对集中,其中,滑坡类地质灾害分布最广,占地质灾害隐患总数的86.03%;地质灾害隐患级别包括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等4种,其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分布最广,占地质灾害隐患总数的90.68%。(2)地质灾害隐患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在西北部和东南部相对集中的特征。不同海拔高度,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在海拔300m—500m区域。其中,滑坡类、崩塌类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在海拔300m—500m区域,地面塌陷类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在海拔400m—600m区域。小型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在海拔300m—500m区域,中型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在海拔400m—600m区域;不同坡度上,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在坡度5°—10°、10°—15°以及15°—25°区域。其中,滑坡类、崩塌类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在坡度5°—10°、10°—15°以及15°—25°区域,地面塌陷类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在坡度5°—10°、10°—15°区域。小型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在坡度5°—10°、10°—15°以及15°—25°区域,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在坡度10°—15°区域,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在坡度5°—10°、10°—15°区域;不同坡向上,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差异不明显。不同易发分区上,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在高易发区(A)和中易发区(B),其中A1、B2尤为突出。其中,滑坡类、崩塌类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在高易发区和中易发区,地面塌陷类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在高易发区。小型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在高易发区、中易发区,A1区域、B2区域尤为突出,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在高易发区,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在高易发区。(3)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该区域的地形地貌、岩层岩性、地质构造及自然人为诱导因素有关,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