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左归丸加减预防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PKP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本病的发病机理,为左归丸加减预防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PKP术后再发椎体骨折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依据标准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骨二科住院并通过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20例,且中医症候属于肝肾亏虚证。所有手术均为同一组医生完成,根据随机性原则,将所有患者按照就诊的先后次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受试患者均遵循健康教育,合理饮食,适当锻炼,勤晒太阳,在PKP术后口服碳酸钙D3片(批号:国药准字H10950029)1次1片,1天2次。对照组予以安慰剂(米汤加入焦糖色素及苦味剂),观察组予以左归丸加减水煎剂,按原处方酌情减少剂量。方药如下:熟地15g,续断9 g,骨碎补9 g,山药9g,山茱萸肉9g,川牛膝9g,菟丝子9g,龟板胶6g,两组于术后次日开始服用,每日1剂(400ml),早晚分服,一周7剂,4周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时长3个月,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碱性磷酸酶水平、骨密度情况,治疗前、治疗后3天、1月、3月的VAS评分情况、椎体再骨折发生率情况以及总体疗效情况,对所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骨水泥注入量等具备随机性,经统计学检验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2.VAS评分比较:两组在治疗后3天、1月、3月的VAS评分与药物治疗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在治疗后两组之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骨密度比较:两组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后的骨密度与药物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之间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后的骨密度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碱性磷酸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3个月后碱性磷酸酶与药物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之间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碱性磷酸酶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再骨折发生率比较:两组再骨折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再发骨折率要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总体疗效比较:两组总体疗效比较,发现观察组的疗效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左归丸加减对PKP术后患者缓解术后疼痛、提高骨密度、降低碱性磷酸酶水平、提高总体疗效、预防再骨折发生上效果明显,且此治疗方法无创伤、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