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系马鞭草科(verbenaceae)马鞭草属植物,该属有250个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3个种,生于河岸草地、荒地、路边、田边及草坡等处,全国各地均有分布。马鞭草又名凤颈草、紫顶隆芽、钱马鞭、狗牙草、鹤膝风、苦练草、蜻蜓草、铁马莲、田鸟草、铁扫手、疟马鞭、土荆芥、红藤药。马鞭草以全草入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在中国作为传统中药,具有活血散瘀、截疟,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广泛用于治疗伤风感冒、流感、治卒大腹水、鼓胀烦渴、痢疾、疟疾、黄疽、咽喉肿痛、牙周炎、牙髓炎、白喉、症瘕积聚、经闭、痛经等。在印度,马鞭草作为民间药物用于治疗支气管炎,利尿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马鞭草中主要含有挥发油、黄酮、三萜、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同时它具有较好的抗癌、免疫调节、促进神经生长因子介导的轴突生长以及抗氧化、抗炎镇痛等药理活性,但对于这些药理活性的化学基础并不明确。为了寻找新具有更好的抗癌和抗炎镇痛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深入系统的研究该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基础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同时能够在清楚该植物的化学成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成分的质量研究及控制,开展生药学研究,对于开发利用该植物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为了寻找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为马鞭草的研究及植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物质基础,本文研究了马鞭草的化学成分,同时初步对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抗炎镇痛活性研究。本课题以采自贵州省高坡乡花溪的马鞭草地上部分为研究对象,从中分离得到33个化合物,运用光谱分析技术IR、EI-MS、ESI-MS、1H-NMR、13C-NMR、2D-NMR等鉴定了30个化合物,分别为: MBC-1:正十三烷MBC-2: 5α, 8α-过氧麦角甾-6, 22-二烯-3β-醇MBC-3:β-谷甾醇MMBC-4:齐墩果酸MBC-5a: 3-表齐墩果酸MBC-5b: 3-表熊果酸MBC-6: 3α, 24-二羟基熊果酸MBC-7:芹菜素MBC-8:正四十烷醇MBC-9:熊果酸MBC-10:胡萝卜苷MBC-11:马尾柴酸MBC-12:木犀草素MBC-13: 4’-羟基汉黄芩MBC-14:马鞭草苷*MBC-15: 3-Ethoxy-6-carbonyl-phlomurin MBC-16: 3, 4-二氢马鞭草苷MBC-17:马替诺皂苷MBC-18:槲皮素*MBC-19: Verbean A MBC-20: 3α, 24-二羟基齐墩果酸MBC-21: 4-Dodecyl-1, 2-benzenediol MBC-22: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MBC-23:戟叶马鞭草苷MBC-24: SaussureosideB MBC-25: 3, 4-二羟基-苯乙醇MBC-26: Cistanoside E MBC-27:栗苷MBC-28:异毛蕊花糖苷MBC-29:毛瑞花糖苷其中MBC-1, 2, 8, 11, 17, 21, 24, 25, 26, 2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到,MBC-15, MBC-19为新化合物,MBC-15是通过四圆环和过氧桥连接的二聚体,这在自然界中首次被发现,结构新颖;MBC-19则与一般的环烯醚萜类不同,双键的位置发生改变,这类环烯醚萜苷在自然界中也比较少见。本课题研究了13个单体化合物对RAW264.7巨噬细胞NO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化合物MBC-12对RAW264.7巨噬细胞产生NO有一定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