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小说的现代性转向—《米德尔马契》与《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对比评析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v_v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两位有鲜明文学传承联系的作家之代表作品置于英语小说从现实主义传统向现代主义潮流嬗变的背景之下,通过对比分析《米德尔马契》和《一位女士的画像》在主题和叙事手法方面的契合和区分,考察经典作家对人生基本处境的思考以及小说技艺的演进流变,以融合人生关怀和审美创新的英国小说传统为背景,讨论两位作家对小说现代性转向的独特贡献。第一章着重对两部作品的主题进行比较。《米德尔马契》中的多萝西亚主题与《画像》共同刻画了理想主义少女的梦想,磨难和精神成长。第二、三、四章通过对两部作品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的比较,探讨两位作家对心理现实主义和小说现代性转向的不同贡献。乔治·艾略特以其细腻的心理分析开启英国心理小说和现代性转向之先河,全知视角成为她体察人性幽微,探索心理真实的利器并构成《米德尔马契》的艺术精华。亨利·詹姆斯力图以高度的艺术形式表达道德探索,将艾略特式的细腻心理分析发展为关于“有限视点”、“戏剧性呈现”等现代小说核心观念的文学实验,对小说的现代性转向做出革命性贡献。对有限视点的自觉运用使《画像》成为詹姆斯文学实验的早期范例。两位作家结合现实主义传统和现代主义元素,融道德探索与审美创新于一炉,不懈探求生活和艺术的潜能,这种对“生活之真”和“艺术之美”的探索,对今天的读者和创作者仍具深刻的启迪。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论证概念隐喻理论与批评话语分析的有关理论相结合可以为分析政治语篇,尤其是政治演讲语篇的隐喻意识形态力,提供一个更为宽泛、更具阐释力的理论框架。本文采用自下而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被公认为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并且关注道德的。本文将重点放在了维多利亚小说中描绘的贵族阶级人物身上。本文认为在维多利亚时期贵族阶级经历了经济和政治上的
语义韵是语料库语言学的重要贡献之一,也是研究词语行为的新视角。一个词语由于频繁地与某些词语搭配而“沾染”上了这些搭配词的语义特征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语义氛围,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