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医疗机构污物处置间建筑布局、设施配置及管理现况的调查,了解目前诊疗单元污物处置间较为突出医院感染(以下简称“院感”)风险问题,从而探索出一套有效可行的污物处置间院感防控管理模式,提高护理管理质量,保障医患安全。方法:本课题基于行动研究方法,于2016年9月-2018年3月,按以下思路进行研究。(1)针对医疗机构污物处置间的院感隐患问题,进行文献检索,了解污物处置间作为医院病原微生物存积和传播的次生源头,对医院感染产生的环境危险因素及其程度。(2)选择2个特征性污物间的临床科室,胃肠外科一病区与肿瘤内科一病区,通过环境卫生学采样进行基线调查,了解两个科室干预前污物处置间空气、物体表面(以下简称“物表”)含菌量;再采用荧光标记法(荧光标记清除率),了解保洁人员环境清洁质量;医护人员出入处置污物间的行走路线和处置污物后的手卫生执行情况;通过医院的HIS系统和院感管理系统了解四个科室业务指标与医院感染方面的数据,作为下一步干预措施效果的前期指标。(3)构建可行的污物处置间的设置、清洁消毒与管理等集束化的干预方案,并请护理及院感专家讨论审核,进行修订完善。(4)按照构建的污物处置间院感管理方案,实施干预行动:对病区医护人员及保洁人员进行培训,了解并配合本课题的实施要求;按污物处置间面积增设紫外线空气消毒装置,并严格执行1日3次空气消毒余登记;改装门锁,保障单向行走路线进出污物处置间;医务人员处置污物后手卫生的落实;物表与地面清洁消毒1日3次并登记,并随机用荧光笔标注,督查保洁人员的清洁工作质量;每季度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等。(5)收集监测的过程与结果指标数据,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对比评价干预行动的效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以及实证研究,得出污物间现存的感染管理问题:(1)污物间的建筑、设施、布局及感染管理缺乏统一的规范或标准;(2)洁污分区不明确;(3)消毒设施不完善;(4)管理制度与督查反馈缺乏;(5)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较弱。基线调查结果,验证了污物间与治疗室之间有门相通的情况下,空气含菌量的正性相关关系,以及治疗室空气含菌量与医院感染的正性相关关系。2.在实证研究以及基线调查的基础上,构建并落实污物处置间可行的护理管理模式。污物处置间空气细菌培养的菌落数:胃肠外科一病区由干预前的211.10±45.15cfu/cm~3下降至134.29±40.98cfu/cm~3;肿瘤内科一病区由290.62±46.08cfu/cm~3下降至135.5±23.82cfu/cm~3。污物处置间物表荧光标记清除率:胃肠外科一病区由38.46%提高至86.66%;肿瘤内科一病区由34.42%提高至62.5%。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胃肠外科一病区由35.64%提高至76.15%;肿瘤内科一病区由37.28%提高至83.19%。呼吸道感染例次数:肿瘤内科一病区由38.72%下降至32.08%;胃肠外科一病区手术切口感染例次数由1.86%下降至0.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污物间作为医院感染管理监控中的一环,由于缺乏统一的消毒管理标准以及建筑规范,管理缺失,存在较大院感安全隐患。2.污物间干预模式的行动研究,可有效提高污物间环境物表以及空气消毒清洁质量,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降低患者呼吸道感染以及切口感染率,对医院感染控制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